游客
题文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下图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01年、2002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

材料一  72、S73。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四个监测点的编号分别为S11、S71、S72、S73
材料二  PM10浓度数据的基本统计结果(单位:mg/m3)

监测点
样本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S11
724
0.162
0.010
0.062
S71
724
0.162
0.006
0.057
S72
725
0.178
0.012
0.061
S73
725
0.220
0.011
0.074

材料三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临测点
林地
草地
建筑用地
裸地
水体
其他
S11
38.6
14.13
12.33
11.25
23.69
2.24
S71
47.7
11.81
9.33
5.43
25.73
4.03
S72
51.8
10.65
9.86
7.75
19.94
3.55
S73
31.7
24.83
16.95
12.37
14.15
1.93

材料四  S1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与主导风向(度)的关系图(提示:东南风的风向角为135-165度)和PM10月平均浓度与月降雨强度的关系图

(1)S11、S71、S72、S73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说明该点空气质量好的原因。
(2)分析S11点的6~7月PM10平均浓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以上分析,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几年全国各地历史高考主观题中,表格型材料题发展尤为迅速。这类试题特点是:外观简明,隐含信息量大,它能够以表格形式呈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较直观的折射出历史的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指出A、B两点对应的历史时期科技革命的名称、主要标志和新工业部门的变化。(6分)
材料二《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摘自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你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排名表的背后反映了苏联经济存在什么结构性的问题?(2分)
材料三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四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3)材料三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
(4)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提示:从公有制经济成分及其它所有制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归纳。)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
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2: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与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钱穆《英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什么经济现象?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王斯德《世界通史》)。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1/4,1861 年为1/3,1871 年达到了3/5。——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第120页
(2)材料二现象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英国怎样的经济特点?
材料三英国议会改革和法制建设表:(整理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832年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32年
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0-1907年
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1875-1909年
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材料四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梅雪芹在《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领导人曾谈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已。”“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1)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有什么重大作用?
材料二 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外交战线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3)据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