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腕下消息(节选)
朱以撒
我的朋友毛万宝调入兰亭书法研究所以后,就有许多时间来梳理和研究这一场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兰亭论辩”,他陆续给我寄来了一些研究成果,还有对当时论辩的背景还原,这使我能够安坐在书房里,看旧时风景。郭沫若一直是文艺界位高权重者,日子比一般文人好得远,浑身的才子气潇洒张放,从他的草书笔势里,通常觉得他的文思、书思是不可阻遏的。从这一场论辩窥探,郭并不自由,他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书,也是与某个权贵的意愿有关,这样就不自在,也不地道了。他不愿说“不”,只有遵旨而写,还叫一些文人也来写。这时,就可以看出文人的品性了,有人畏于郭的地位、郭的人情,违心写了交差;有人保持沉默,静观风云;还有一些人本着学术良心,就站到郭沫若的对面上了。高二适、商承祚这些先生都是敢遣笔锋、直抒己见的。帖学巨擘沈尹默就直陈:“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多……对此忽尔兴发,写此弘文,实不可解也。”
文人为后世诟病,不在文辞优劣,在于笔意真伪。《兰亭序》真伪至今仍未尘埃落定,但四十多年前的这场论辩,参与者心事的真伪反而先暴露出来了。祭拜书圣仍然求依旧制,穿书道服,向书圣鞠躬。在弯下腰的时候,感觉沉重起来。不同环境下的人,手和笔都有被人制约、指使的可能,真要挣脱,还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在兰亭论辩的前一年,不问政治的陈寅恪拖着羸弱之躯,完成了八十五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这位总是按自己脾性行笔的老式文人,物质生活与郭沫若相比显出不足,但自主自得,他的表达如此犀利:“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能这么说,也真能这么做。
行笔是一种表达。会行笔的人多了一种与外界交流的手段,在表达中显露真身,或者假相。许多的欲求,即使再隐晦的文字,也无可逃心。
这个国度的文明史这么长,无数的文人,腕下的文字,把时空的缝隙塞满。没有谁能算计得出多少是响浃肌髓的真情实感,多少是操守流失后的虚情假意。只有一册在手时,阅者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这也是后人由文笔的阅读而言说风骨、人格、品性的缘起——文笔的确是无可逃心的。
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惊叹他把一批腐儒的丑形刻画得如此入骨,同时也看到了腐儒之外的一些奇峭人生。围棋高手王太,下棋是脾性的大展示,尽管只是指腕间的起子落子,端的骨气清峻。谁也想不到,围棋高手只是一位卖火纸筒子的小贩,他对于市井日子已安之若素。盖宽开个茶馆,每日应酬四面八方客,还画得一手好画,却从不用画去敲开一扇扇朱红大门。季遐年算上是书法家了,以挥毫为生,既卖钱又自娱,懒得去沾惹院体风光,在腕下龙袍中快慰自足。还有一个弹得一手好琴的荆元,他的职业是个小裁缝,他的情趣都在琴中,左手抑扬、右手徘徊中,若鸾凤和鸣戏云里,若众葩敷荣曜春风,在自遣中无比自在。让人觉得棋琴书画这四种东方闲情之物,喜好者中还是有一些清高自重者,不羡宫廷豪奢,不攀权贵高枝,指腕抚动中,都是自家本色。荆元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这一类人的心声:“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
如此,即便是引车卖浆者流,粗衣淡食,仍然不会削弱他们对快活的拥抱。
遥想古风,一杆山野中摇曳的修竹和一缕山野中奔跑的动物毫毛结合在一起便成了笔;一方由森林中的松枝烧成的松烟墨,加上清水便可研成一汪乌黑的墨汁;同样质朴的树皮、竹叶制成的纸,就可以在上边奏响心声了。
书写中有一种快感,还有成就感。尤其是成为铅字装订成册,快感和成就感都上升到最大。书写者的成果是以面世为目的的,没有谁书写已毕束之高阁或孤芳自赏,即使改不胜改,目的也仍是为了推向一个更广大的空间。
文字为世间生命最长之一,有书写癖好之人,枕腕行笔,于腕下消息,焉能不慎。
我想起殷浩的名言了:“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第一段中说:“这时,就可以看出文人的品性了。”从文中看,文人的品性有哪些类型?
作者在祭拜书圣王羲之的时候,为什么“感觉沉重起来”?
文章围绕文人枕腕行笔展开,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解释题目“腕下消息”的含义。
答:
(2)文章最后以殷浩名言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 —— 拒绝吹奏,取消资格 ——纪念碑前吹奏悲乐 ——破格录取 ”,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 |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有出色的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 |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名士与名流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但人生姿态不同,人生境界不同。 |
B.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
C.名流与名士的流变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
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
C.名士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回归自然,以求成为名士的历史代表。 |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更大的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需要名流坚贞自守、不媚世俗,既有遁世无我之心,又有入世救世之志。 |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因此名士越来越少,名流越来越多。 |
C.时代和时尚的变化会使许多名流被新的名流取代,而洁身自好有“士”的独立人格的名流却不会因此湮没无闻。 |
D.名流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往往丧失了知识人的内在品性,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因而其言行常常令名士不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 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
4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8岁,他写了第一支交响乐,10岁写了第一出歌剧。10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作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音乐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龄,巴哈也有65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35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件未完成的遗作。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170年后的今天,还像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合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作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与刻画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又以《后宫诱逃》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斐但丽奥》、韦柏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丘比特)交响乐,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熔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莫扎特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像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像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从25到31岁,6年中间他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最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为了婚姻,他和最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9年之中搬了12次家:生了6个孩子,夭折了4个。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假如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侘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一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藉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
(文章略有删节)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交响乐中,莫扎特融合了明朗、轻快、典雅的拉丁精神与复杂、谨严、深思、幻想的日耳曼精神,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
B.文章作者傅雷从“独一无二”处落笔,全面评价了莫扎特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透过他的抒情、典雅的笔调,我们不难体味傅雷对凄苦而乐观的莫扎特那份深沉的景仰之情。 |
C.莫扎特是多产的音乐家,与巴哈、韩德尔、海顿等人相比,他的作品数量最多,而且任何一种体裁他都有登峰造极的作品,任何一种乐器他都有经典文献。 |
D.与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不同,莫扎特总是不声不响地忍受着命运的鞭挞,他的音乐使人深切地感受其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 |
E.莫扎特的歌剧融和了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不但创作了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还创作了《斐但丽奥》与《魔笛》两部德国歌剧杰作。结合文本,概括莫扎特在艺术史上的“独一无二”体现哪些方面?
请你结合文本理解最后一段 “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的含义。
本文题目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却又较多地写到了音乐家贝多芬,文中几次写到贝多芬?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小题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像一些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刚刚公布的这份研究报告与之前有关中国经济的许多说法恰恰相反。
报告负责人、经济学家艾伯特·凯德尔指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10%的惊人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随着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贸易和国外投资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与其它东亚国家的经济不同,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并不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而且情况恰恰相反。”他说,中国最近的通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有关”。
而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却是一片抗议之声,他们声称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为的是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美国官员说,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这样有助于缓解对出口的依赖,因为正是其对出口的依赖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
但凯德尔的报告说,中国的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需推动的。他说:“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错误认识,即中国的增长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而情况并不是这样。”“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应有所改变,有必要把这个结论考虑进去。”
凯德尔说,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出口导向型,美国就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而不是指责中国造成了不平衡。“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功的出口增长不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要由内需推动的发展战略中,出口显然是许多关键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去年,凯德尔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40%。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份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下列不符合凯德尔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不像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受美国经济的影响。 |
B.成功的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诸多关键因素中的一个。 |
C.中国最近的通货膨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有关。 |
D.中国经济10%的快速增长完全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 |
下列是美国政府关于中国经济的观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目的是想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
B.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周期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 |
C.中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 |
D.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 |
下列不属于凯德尔给美国政府建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赖出口的普遍错误认识。 |
B.美国应改变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 |
C.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没有必要恐惧中国经济的发展。 |
D.美国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不要总是将眼光盯着别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些人
张晓风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对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 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如肋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突然间长大了。
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骇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时,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洌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虽然满街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我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以后很长时间,他的痛苦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他那陌生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那年7月,我们赶到联考考场时,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语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但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的“雨季”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理解为人生处在苦闷、困惑、低潮或社会风气不正时期,这样下文所述人物的品行就象晴空中的丽日,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
B.文章最后部分写代数老师考试前蹲在泥地上给自己讲题,事隔十多年后,自己才明白过来,在大自然中听课比在教室中听课美妙得多。 |
C.对于在酷暑中亟待求助的贫困中年人,“我”虽然在事后无比痛苦自责,遗憾惋惜,但当时却也漠然地走开,说明我和其它穿着美丽皮鞋的行人没什么两样。 |
D.文中第三个人物形象没有什么鲜明的正面性格特征,有点游离作品的主旨,作者将他和其它三人放在同一序列,只是他们同样可以引起作者及读者的反省反思。 |
E.文章以“有些人”为题,既暗示“我”已经遗忘了或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突出了人的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道德品质,思想精神。文中说“我”遗忘了“这些人”,又说“清晰”地记得它,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个句子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文中“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一句在本段中的意义作用。
文章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三言两语,但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请你任选两个人物,简要分析描写人物的手法及人物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