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以下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 )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面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 C.“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 D.“绝圣弃智,名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富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陈云曾发表讲话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与陈云的观点相适应的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 C.“大跃进”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 B.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C.实行“一五”计划 | D.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
|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 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 |
| 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 D.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