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 ,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 ,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 ,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 ,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加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