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总统之一。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他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广大处于下层的“被遗忘的人”。罗斯福执政期间,相对体现了这些选民利益的举措包括()
A.调整农业和工业、以工代赈、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
B.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等法规,巩固新政成果 |
C.复兴工业生产,加强国家管理,借鉴并发展计划经济体制 |
D.改组、合并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改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
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
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
D.不能改变社会主义道路 |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
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
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
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