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欧洲社会主义时,第一次向中国人披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和一些留日学生,也开始零星、片段地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孙中山也曾发表演讲,称赞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但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中国传播开来。主要是由于
A.俄国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 | B.没有五四运动的有力推动 |
C.没有新文化运动创造的有利条件 | D.缺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数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南昌起义 |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 B.实行不结盟政策 |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D.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 |
“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实行“一边倒”方针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实施不结盟政策 |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
B.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
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
A.发起组建东盟 | B.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 |
C.参与创建联合国 |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