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王韬《扶桑游记》
【材料二】所谓国民者,有参政权之谓也。所谓权力者,在君主之国须经君主与议员所承认,在民主之国须经国民全体代表所许可,定为宪法布之通国,彼暴虐之君主,专擅之政府,多数之党派,皆不得而破坏之、专横之、攘窃之也。要之,国民之权利,须经宪法法律所定者,然后谓之权,不然则否。 -----《说国民》原载《国民报》1901年第二期
【材料三】今日国势,危险极矣,仁人志士,奔走骇汗,大声疾呼,日谋所以救亡之法。愤于国立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卒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今日外患之侵,急于星火,而我始讲求学问,讲求教育,呜呼晚矣! -----《与同志书》原载《《游学译编》1903年第7期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问题就是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封建思想被否决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在青年中已失去了吸引力,大家都在追求新的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思想。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五】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它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变。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王韬对魏源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实现国民权利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其在近代的实践如何?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社会上“救亡之法”有哪些?你认为实现“救亡”的前提是什么?
(4)材料四中“新的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思想”指什么?激进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最终选择的是哪种思想?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依次体现出的几个层次。为什么说“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
织厂平均锭数量示意图比例一览表(%)
材料二 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年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中国)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
凡隶属本部(指农林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至于铁矿需本(资本)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贫民之生活。
现在世界上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遂将此昙花一现之基础,至于今日,败坏不可收拾,断丧人民之企业心、合群心。今日,耗散最可宝贵之资本,不一而足。……故农林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
——《实业之梦――张謇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我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张謇“实业救国”的主要主张(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中张謇的救国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否实现?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威廉·哈维(1578~1657)之所以能作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运动的伟大发现,是因为他坚决不理睬对体力劳动的藐视。数十年间,他一直进行艰苦的实验。……(进行实验)在今天似乎是切合实际、明摆着的……但是,对哈维来说,工作于17世纪初叶,坚持实验的方法,是一个需要勇气和献身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智力上的严峻考验。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以前时代的伟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三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如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O年内就投入应用,如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为4年。这说明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
----《世界近代现代史》(人教版下册)
请回答:
(1)威廉·哈维建立血液循环学说,这一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材料一中指出威廉·哈维进行科学实验都需要“勇气和献身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智力上的严峻考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是生物科学的重大转折时期,请说出这一转折时期生物学的两个重大成就。
(2)举两例说明材料二中所说的19世纪的人类科学研究是如何“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的?
(3)材料三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史实,说一说这次科技革命出现是以什么技术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4)综合三则材料,说明在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如何演进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一—《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 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关系。
(4)根据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际,有识之士尖锐地指出: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实为中央经济的劲敌;投机商人无孔不入,无风掀起三尺浪,中央要对付他们也非轻而易举;私人资本主义会袖手旁观,见机行事,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问题棘手;工矿业中旧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压抑着工人生产积极性……中共能否在城市站住脚,确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1949年 |
1952年 |
|
农业 |
约下降25% |
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
工业总产值 |
140.2亿元 |
343.3亿元 |
财政状况 |
财政赤字占全部支出的2/3 |
结余7.7亿元 |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发展生产”与“维持政权”的关系是如何论述的?
(2)归纳材料二中所述新中国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汉两将军(指卫青、霍去病)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死)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匈奴虽病(一蹶不振),远去,亡匿于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而汉马亦少,无以复往。兵速而不解,天下苦其劳,干戈日滋,府库并虚。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复入朝,……愿婿汉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三野,布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三 (鞑靼部)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通缎)布难得。生锅破坏,百计补漏用之,不得已,至以皮囊贮水煮肉为食。……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掳掠,以得锅为奇货。
——《明经世文编》卷317
材料四 (俺答汗多次派人向明朝要求通贡互市,直至1571年,隆庆五年,双方才达成协议)(俺答汗)事朝廷甚谨,部下卒有掠夺边民者,必罚治之,且稽首谢罪……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试分别概述汉武帝及汉元帝对匈奴的政策,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三、四,概述明朝与蒙古族鞑靼部的关系及其影响。
(3)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