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历史书在描写某次战争爆发时某国军队的组成状况:在每100个动员的士兵里,有25人讲日耳曼语,22人讲马札儿语,12人讲捷克语,9人讲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8人讲波兰语,7人讲乌克兰语,7人讲罗马尼亚语,5人讲斯洛伐克语,3人讲斯洛凡尼亚语,1人讲意大利语。根据这一组成方式,这支军队应是
A.1812年远征俄国的拿破仑大军 | B.1900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 |
C.1914年参与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军队 | D.1939年入侵波兰的纳粹德军 |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村落往往生活着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祖先。这种传统来自于()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井田制 | D.嫡长子继承制 |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
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 |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
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A.夏商西周 |
B.春秋战国 |
C.秦汉三国 |
D.两晋南北朝 |
《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
与“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
B.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
C.西周的分封制 |
D.秦汉的郡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