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哲学上看,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 B.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
| C.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
“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人杳冥乡。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衡芜觉后香。”这是徐寅《梦》中的诗句。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而且梦中的景象变化万千,有时犹如现实生活。对梦境的正确认识是
| A.梦境是虚构的与客观世界无关 | B.梦境可是神的启示 |
| C.梦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 D.梦境并不是无端的,它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兆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②邻人之父“大亡其财”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③富人凭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④富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
|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要敢于承认客观事实②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自身的实际机械地效仿别人
③要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能痴心妄想④要安分守己,不能越位
| A.①② | B.①②③④ | C.③④ | D.②③④ |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观点 |
| 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可以有相同的观点 |
| C.人们对一定事物的看法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
| D.世界观人皆有之 |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神话的世界里,在他们看来,太阳的瞬间消失如同某样食物的消失一样:中国人说,太阳被天狗吃了;越南认为,吞掉太阳的是青蛙;在阿根廷人看来,连太阳都敢吃的肯定是凶狠的美洲虎了……无论是天狗吃日、青蛙吞日还是美洲虎吃日,都不可能改变日全食的发生原理,这是因为
| A.人类永远只能适应自然,而不能改变自然 |
| B.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
| C.人只能根据自然界本身的属性与规律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界 |
|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