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不备,难必至矣难:灾难、灾祸 |
B.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悛:悔改 |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伤:妨碍 |
D.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致:归还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韩康子、魏桓子慑于智伯的威势,满足 了智伯的要求,而赵襄子拒绝了智伯,遭到了引水灌城的攻击。 |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格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
C.絺疵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和他不听臣下劝谏,都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 |
弱点。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答:
(2)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为候者伪:假扮。 |
B.将应募者数十人将:率领。 |
C.谓等人曰等:其余。 |
D.延绣及其将帅延:拖延。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
B.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
C.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
D.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
B.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
C.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
D.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愿:希望 |
B.覆溺之虞虞:料想 |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
D.常显用之常:曾经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
翻译下列句子。
(1)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2)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迨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漫悬于壁漫: 随意 |
B.旦而过之过: 拜访 |
C.黎明物色物色:察看 |
D.迨举轴迨:等到,及至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献之邑令(2)美人之贻
(3)始知其画为逼真(4)为仲卿母所遣
A.(1)(2)相同 (3)(4)不同 | B.(1)(2)不同 (3)(4)相同 |
C.(1)(2)不同 (3)(4)不同 | D.(1)(2)相同 (3)(4)相同 |
将上面两则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
(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3)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各小题。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杰。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后坐小累去官。
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不加礼。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浙西、淮南,表置幕府。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建中初,河朔兵挐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议入,帝纳之,众议以为善。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灾。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 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帝嘉纳之。
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佑天性精□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
(选自《新唐书·杜佑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项阴导吐蕃为乱阴:暗中 |
B.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过:经过 |
C.然宽假僚佐假:宽容 |
D.固乞骸骨固:坚决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元甫以故人子待之,□不加礼
②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
③佑天性精□吏职,为治不皦察
A.①而②则③于 | B.①且②而③其 |
C.①而②以③于 | D.①且②而③于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
B.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
C.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
D.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佑的父亲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英才豪杰。他的政绩优异,可因犯了一些小错而丢了官。 |
B.河朔的军队长期作战,百姓穷困,赋税无法征收。杜佑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节约财政支出,并裁减官员,他上的奏折中还列举了历朝的做法来说服皇帝,皇帝觉得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
C.杜佑姑息放纵他的属下官吏,从而导致他们争夺权力扰乱政局,皇帝批评了他并要求杜佑罢免他们。 |
D.杜佑认为面对边境小国的入侵,应当用友好的态度笼络,除掉他们的奸谋,不需屡次发动军队作战,浪费粮钱。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
②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杜佑“治行无缺”?(用自己的话概括)
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②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