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责任首先是对中国人民的责任。今日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供养着世界约1/5的人口。在和平发展中,没有哪个别的国家遇到过这样大的挑战。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消除了2亿多人的贫困。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6年的73岁,2006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27%。这一切,本身就是对全人类的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
A.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B.我国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了贡献 |
C.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 |
D.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据此回答问题:从“风吹草地见牛羊”到“ 风吹草低见沙梁”说明了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B.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
思古看今,草原专家如是说:“在草原效益中,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会效益,第三才是经济效益。”草原专家的说法
A.只看到了生态效益,却忽视了经济效益 |
B.只是理论上的认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
C.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
D.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是事物发生了
A.不显著的量变 | B.显著的现象的变化 |
C.根本性质的变化 | D.矛盾主次方面尚未转化的变动 |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