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社会变革都伴随着教育思想的体制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材料二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1904年(农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的部分学段情况如下:
| 学制 |
教育目标 |
课程 |
|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 |
以启其人生之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 |
| 高等小学堂 |
培养国家之善性,扩充国民之 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 |
| 中学堂(5年) |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 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学日本高峰。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1901年底在日留学生约280名,1904年约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之后人数逐渐减少。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有教无类”办学思想的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该书曾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禁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变革对当时中国社会政局的重要影响。综合上述分析,谈谈你对教育变革的看法。
有人说,一部中共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的历史。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建立至今,形成了哪些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2)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理论成果通过哪些文章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该理论的精髓或灵魂是什么?
(3)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理论成果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最大突破是什么?该理论
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4)进入新世纪,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出的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5)结合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认为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8分)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28分)
根据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概括秦,唐,宋,元,明,清前期六朝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内容(24分)及特点?
17、18世纪,英法美三国人民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创建资本主义新型政治制度的探索。分别列出三国几经探索后形成的最终的政治体制形式及标志政体形成的法律文献。德意志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的变化与三国相比,最大的相同和不同在哪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政体及文献:
(2)异同点:
①相同:
②不同:
问答题
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2)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在制度方面有所创新,指的是什么?
(3)有人说,唐初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5)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