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社会变革都伴随着教育思想的体制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材料二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1904年(农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的部分学段情况如下:
学制 |
教育目标 |
课程 |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 |
以启其人生之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 |
高等小学堂 |
培养国家之善性,扩充国民之 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 |
中学堂(5年) |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 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学日本高峰。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1901年底在日留学生约280名,1904年约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之后人数逐渐减少。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有教无类”办学思想的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该书曾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禁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变革对当时中国社会政局的重要影响。综合上述分析,谈谈你对教育变革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
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李世民认为:“……以天下之广,四 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 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引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引自《皇明祖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李世民和朱元璋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各自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共同影响。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3分
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
势?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旨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
二中的哪句话能表明这一宗旨?中国于哪一年加入该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趋势(进程)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图中A、B、C、D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材料二他(上面图2)善于利用状元身份为自己的企业谋求专利,经营得法,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除纱厂外,他还建立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文化教育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材料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7年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
回答:
(1)图中A、D两点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各标志着什么?决定D点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影响C点的最为有利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右下图是哪一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二,分析他创办的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各个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