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社会变革都伴随着教育思想的体制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材料二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1904年(农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的部分学段情况如下:
| 学制 |
教育目标 |
课程 |
|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 |
以启其人生之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 |
| 高等小学堂 |
培养国家之善性,扩充国民之 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 |
| 中学堂(5年) |
|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 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学日本高峰。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1901年底在日留学生约280名,1904年约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之后人数逐渐减少。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有教无类”办学思想的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该书曾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禁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变革对当时中国社会政局的重要影响。综合上述分析,谈谈你对教育变革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 国家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 英国(1851年) |
48% |
52% |
| 法国(1851年) |
75% |
25% |
| 俄国(1851年) |
93% |
7% |
| 美国(1851年) |
87% |
13% |
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特别是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请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那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6分)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如何进一步冲击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8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35年1月,法、意签仃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轴心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 德国 |
6.0 |
6.0 |
13.8 |
| 日本 |
(1.0) |
2.0 |
4.5 |
| 意大利 |
0.75 |
1.0 |
-- |
| 轴心国总计 |
6.75 |
9.0 |
18.3 |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里变化的特点及产量增长的原因。
【改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霍布斯将国家比喻为保障社会统治的实施和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人工机器。他提出“自然状态”学说,把自然状态解说为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运用,势必使得自然状态成为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状态,这极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统治者(“元首”)不属于订契约的一方,因此其行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权力,臣民对之则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杭的表示。
—摘编自霍布斯的《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
材料二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与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其它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的抵杭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9年)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归纳霍布斯与洛克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并指出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不同点同时具体谈一谈,并对其思想进行简要的评价。
【改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指导战后和平建设。其中提到:
1.公开签订合约,之后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秘密会晤,必须公开坦诚地进行外交活动。
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决定一切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
14.应根据具体公约成立一个常规国际联合组织,旨在使大小各国平等享有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权力。
——据【美】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对于威尔逊来说,他在和会上的最高目标就是确保巴黎和会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组建国际联盟。意大利和日本都是世界强国,意大利一家退出也就算了,如果日本也跟着退出,那么巴黎和会肯定破产,国联也就组建不了。也就是说,当作为美国(威尔逊)次要目标的“支持中国”妨碍到“和会破产”这个首要目标时,威尔逊也是懂得权衡轻重乃至丢卒保车的。
——张名扬《美国一战后为何背弃中国》
(1)结合三条原则分析威尔逊总统提出这三条原则的出发点。
(2)威尔逊提出的三条原则真的实现了么?结合材料二作出判断并谈谈对国家关系的认识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2分)
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