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表现?    
(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征?  
(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综合实践探究(12分。要求依据题目素材进行相关探究,恰当使用术语,条例清楚,逻辑严密。)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很早就关注文化的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文化的壮举,至今为人称道。他所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终日思之,不如学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已经涉及到文化传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谈到中国文化传播时说:“我们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人,看到中国常青的文化和她悠久的‘传’的艺术传统,总免不了肃然起敬……许多人已注意到现代中国人在‘传’的学问上认识的深刻与独特,不但反映了悠长的历史传统,且常能推陈出新。”
(1)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列举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2)生活在现代社会,你了解的文化传播方式或途径有哪些?选取自己熟悉的传播方式并说明其特点。
(3)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如何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材料分析(16分,要求紧扣题意,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表达简练。)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也是同学们精神凝聚、智慧整合、能力展示和素质提升的过程。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为此,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府学金秋”、运动会、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还要求各年级各班级必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学校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还促进了同学们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2)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学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和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去。请从“文化与生活”角度,谈谈我们中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去?

辨析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现代人而言,文化继承就是要接受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就是摒弃传统文化。

简答(10分。阅读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是台湾活跃的政治人物,针对台湾的政治现象,台独活动猖獗的现实,他一再说到“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在一定意义上讲,此“本”即中华文化之本。
据此,请简要回答: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这种关系对我们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1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