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当我们看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服务人民为荣”时,脑子里就会浮现“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张思德等模范形象,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
材料二:2006 年7 月广东省乐昌市遭遇了特大洪灾。14 日深夜在特大洪水突袭时,乐昌市两江镇长塘村林建强首先紧急帮助自家附近的村民80余人转移到安全地方,自己和家人却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埋在废墟里。他的英雄事迹一经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广东省委追授林建强同志“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号召全省人民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把广东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结合《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
(1)模范人物能被人民群众记住并广为赞誉的原因是什么?
(2)处于不同时代的模范人物有哪些共同的人生追求?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消除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结合《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有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结合材料回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材料一:西汉时期著名哲学家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材料二:西晋时期著名思想家傅玄认为,“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
材料三:春秋时期哲学家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二者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观点属于什么哲学思想?它与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观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有人认为:人人都有世界观,因而人人都是哲学家,你赞同此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