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而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呈现着“繁花似锦”的繁荣景象。
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感受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主题探究活动,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感受文化软实力
2009年,一场场高质量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网络、3G等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竞相追逐的制高点。电影票房突破60亿元,增长近40%。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20%……以“中国元素”为底蕴的文化产业不仅塑造了强大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增添了力量。  
(1)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并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材料二:探寻文化发展秘诀
2009年,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一大批艺术院团、新闻出版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合并、上市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发展“升格”到国家战略高度;文化部制定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政策“推手”。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保护合法的跨地区经营活动”,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等法律法规。面对文化市场消费者的变化,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更多地关注和适应市场与人们的需求,不仅考虑国内消费者需求,文化“走出去”也变得更为主动。
(2)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总结出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至少三条),并简要说明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无形手和有形手”结合起来。
材料三:倡议推动文化发展
2009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打击手机涉黄信息”、大力实施“少儿出版精品工程”……有关部门更是频出重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同学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就如何“抵制网络不良之风,共建文明绿色空间”提出了如下合理建议:
第一,必须把堵和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打击网络低俗不手软,同时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第二,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使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
第三,需要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网民树立应有的网德。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第10天起,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材料二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华北地区频发的“雾霾”引发政府高度重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战略高度提升。治理以“雾霾”为重点的大气污染,不仅关系到环境与民生,更关系到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及其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环保对地方政府不作为的“一票否决”制度有望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落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十面‘霾’伏”的状况。(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的雾霾天让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即PM2.5走进公众视野,环保部门发布的评价结果与群众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民众将PM2.5纳入国标的呼声高涨,推动了环保部门态度的巨大转变:从“监测时机不成熟”的推诿、到删除南京气象公布数据的慌乱、再到如今直面问题采取行动:将PM2.5纳入空气环境质量新国标提前实施,公布监测PM2.5时间表和PM2.5监测数据,把PM2.5防治提上“十二五”规划日程。这种巨大转变背后是社会公众的积极行动,是公民意识逐步觉醒后人们对自身健康权和知情权的主动维护。从淘宝网日销数万口罩,到价值2.5万便携式测量仪热销的“我为祖国测空气行动”和“空气质量指数”三次公开征集意见时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公众的环保意识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介入”。从民间呼声到国家发力,民众和政府的互动,有效推进了“民主环保”的制度建设。
(1)结合上述材料,从公民角度说明“民意”是怎样促进我国“民主环保”制度建设的。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用经济生活第十课的知识回答: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有何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有哪些?

某校高三(1)班同学为迎接第31个“民族团结月”召开主题班会,盼盼同学认为“维护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维护民族团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盼盼同学的观点。
(2)班上要出一期“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板报,请你就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写出宣传稿提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1—2012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

注:2008年以来,受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投资贡献率平均约23%,消费贡献率约75%。
材料二: 除了扩大内需,有专家预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学家估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能带动居民消费总额增加1200亿元。但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是在城市打工生活的农民工不能实现市民化,享受不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水平较低,消费能力较弱。因此必须要创新社会管理,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社会公平正义。
(1)请概括表一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材料一:由于产能过剩,缺乏资金和自主品牌支撑,缺乏系统的政策设计,最突出的是没有凸显对国内市场需求开发的影响,我国众多光伏企业不得不重复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抢订单、压成本、打贸易战的竞争方式,光伏产业也从几年前的如日中天、利润丰厚沦落到如今的跌落谷底、全行业亏损的境地,我国整个光伏产业正在遭遇寒冬。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在光伏产业跌入低谷的这个冬天,利好政策带来了阵阵暖意,带来了企业在迷茫中走出困境的希望。
(1)结合材料一应用经济生活中企业与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简析我国其它产业如何避免出现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的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政府应该如何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帮助我国光伏产业走出寒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