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中甲为海口、乙为南京、丙为北京、丁为哈尔滨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四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说明( )
A.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B.实践决定认识;气象工作者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了气候的变化规律 |
C.运动是绝对的;气候瞬息万变,变化无常 |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
新学年开始时,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被大批学生和忠实读者翻阅购买。大家看过后都说这版词典有点“潮”。“宅”“蚁族”“房贷”等反映社会变迁的词都被收录进来。反映社会变迁的新词被收录说明()
A.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
C.意识能动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
D.意识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
古代哲学家用诗词标榜自己所从属的哲学阵营,当代歌手的歌词中也蕴含着哲学思想。以下歌词中与孟子的“心之官(官:官能,作用)则思”的观点具有不同的哲学倾向的是()
①真心祈祷,天佑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啊(《天佑中华》)
②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
③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
④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
A.②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