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简单说就是二氧化碳低排放的经济。实质是高效、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的综合经济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观、发展观、消费观的根本性转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实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世界”各国开始进行交流合作,一些制度和政策也应运而生。
(1)依据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如何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
(2)意识的能动作用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言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中国言必信,行必果。无论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中国政府为什么作出这样的承诺?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在2007年9月公布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指出,活佛转世应当遵循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的原则;尊重藏传佛教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但不得恢复已被废除的封建特权;不受境外任何组织、个人的干涉和支配。国家公布这一办法
A.使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B.坚持了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
C.有利于藏传佛教教徒逐步放弃宗教信仰 |
D.有利于使社会主义与宗教相适应 |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强调,达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境界,必须有“志”、“力”、“物”。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B.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
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是具体的、现实的 | |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条件的 |
“天价”暴利常常引发行业之乱。行业内假货盛行,相关产业随行趋热,市场虚火,经常是有价无市。“有价无市”的根本原因在于
A.商品的价格过高 | B.商品的质量存在问题 |
C.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不足 | D.商品的价格脱离了正常的价值 |
江苏名产阳澄湖大闸蟹运至北京超市,卖到每斤328元;在青海,一公斤上等冬虫夏草,价格已达20万元,每克价格超过黄金;新疆和田玉中仔玉以克论价,精品每克高达数万元,真正演绎了“疯狂的石头”……这些“天价”商品的共同之处是
A.价值量大 | B.使用价值大 | C.供不应求 | D.耗费的劳动量大 |
上述材料集中体现的哲理是 ( )
A.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