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害事件是造成人员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读“我国1998年以来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对比表”和“我国2006年因灾死亡人口数量分灾种对比图”,回答第7题。

1998年以来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对比表
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我国自1998年后,历年同期灾害死亡人数逐年增多 |
| B.2006年我国灾害死亡人数在华南、西南等地的分布较为集中 |
| C.2006年因灾死亡人数比2005年死亡人数高出30.5% |
| D.2006年我国灾害死亡人数集中分布在华北、西南等地 |
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弱、生物生长迅速 |
| B.土壤是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储量最多的部分 |
| C.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O2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雨林植物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释放大量的CO2。 |
| D.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题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 强沙尘暴次数 |
5 |
8 |
13 |
14 |
23 |
|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
1560 |
2100 |
2460 |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
|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
|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
|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
|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题:
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
|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
|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
|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
据美国《每日邮报》2009年9月1日报道,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结合下图回答题。
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 B.全球定位系统 |
| C.地理信息系统 | D.数字地球 |
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 A.遥感技术 | B.全球定位系统 |
| C.地理信息系统 | D.数字地球 |
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 B.黏重的土壤 |
| C.便利的交通 | D.平坦的地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