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草
谢文合
①我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的。
②它生长在我上班的路上,环绕着电视台大楼,蓬蓬勃勃地绿在蓝天下。云来共烟霭朦胧,日出与曙色交辉。涤风濯雨,承浴着星光与月光。
③刚见到它的时候是初夏。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像一位大师,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便名之为“哲学草”。
④哲学草的叶子是对生的,每个叶柄托起三片小叶构成一个“品”字。平滑的叶面没有叶绒,不沾污一粒尘垢;圆润的叶边没有芒刺,不染指丝缕外来之物。清廉的叶子沐浴和风蕙露,汲纳天地之正气,酿成养分输给自己的母体。纤嫩的方枝棱角铮铮,不随狂风伏偃,不受暴雨播弄。圆融的主茎向四方分披枝桠,接受八面来风;天光云影,兼收并蓄,养育得枝叶葱葱茏茏,烈日下不萎黄,晨露里不残褪,和和谐谐的一个整体。是造物通于古人之心欤,抑先哲有启于大自然之点化?儒学矢向于社会和谐,主张立身以品,智圆而行方。哲学草懿范彬彬,集品、圆、方于一身,通体文章,圣意备焉。
⑤百草丰茂季节,哲学草顺承天时,自由地生长着,嫩枝渐渐伸展到楼窗护栏的半腰。面对着钢铁寄托,它毫无攀附之意。长到一定高度,便曲俯下纤腰向地面披拂,画出美丽的枝叶绿弧,在大楼四周形成一围绿瀑,葳蕤着劲力不竭的灵动,拱天揖地,谦和地自立于大自然之中。既没有因护栏毁折而累及的零落之虞,亦无木秀风摧之忧。实乃“谦受益”者也。哲学草无所恃,所以无所失;无所怙,所以无所惧。盈虚相济,善建不拔,俨然道家风范。
⑥草木摇落之秋,哲学草不拒天取,把一片片叶子交给西风。遒劲的枝茎方圆交会。曲直相酬,款款地走进冬天,怡畅地掬霜揽雪,又是一派风度。它根部的土实实的、平平的。几处微浅的凹痕,是雨水潴留的记录。可知它的根是往土壤深处扎的,这也是它凌冬不死的原因。根本乃草木之心,草木失其根本便失其心。哲学草本一平凡草木,只缘心许大地,所以能固守一方热土。《华严经》里有一个偈子:“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个中寻到无细处。始信凡心是佛心。”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⑦哲学草给我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儒心、道心、佛心。然而,我仍有所憾,其犹如我心仪已久的女郎,我更急于一睹她俏丽的面庞。立春刚过,冰雪洁白的裙裾还翩拂着料峭的寒风,一串串细小的黄蕊已经初点春光,皴染上枝头,没几天便绽放成灿灿的金斓。梅花快要谢了。别的花还没有开,哲学草的花就开放在这个时候,像女娲补上了天的罅隙,使大自然变得完美无缺。它的花期不长,引得众芳踏上春畴,便功成身退,又变成一带绿围。堪合天地之德、四时之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分明一方中国文化的玉版。
⑧情之所之,赋得《相见欢》一首:落梅倦了冬风,细云轻。初捻霞光谁倩,绘芳畴。川也静,树也静,陌园清。忽得晨曦边上,绽春情。
⑨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本草纲目》栽:迎春花(叶),苦涩、平、无毒,(主治)肿毒恶疮。
文章是怎样围绕“哲学草”展开的,请简要概括出作者的思路。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答:——一一一一
(2)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
答:——一
本文第⑤段描写出了哲学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析。
本文构思精巧,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哲学草其实就是迎春花,但作者却不以“迎春花”而以“哲学草”为标题,为什么?
答:——
(2)作者认为哲学草“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读完此文,你受到那些启迪?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
然而,世上还有一种墓地属于例外。去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全是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就像我们,千里迢迢到法国。当地的朋友问我们想看谁。我们说:卢梭、雨果、巴尔扎克、莫奈、德彪西……
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
他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它颇似伦敦保罗教堂的石绿色的圆顶。我一直以为它是一座教堂。其实,我猜想得并不错,它最初确是教堂。可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用来安葬故去的伟人,因此它就有了荣誉性的纪念意义。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确定为安葬已故伟人的处所。从此,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国转变为人间的圣殿。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与另一位法国文豪左拉就在这里。他们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他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而遭到迫害,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的那个重大挫折。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他们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的巨人,生前都有很高声望,死后葬礼也都惊动一时。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
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枝花来。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惟有卢梭了!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他们的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它们总是新鲜的。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做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但他们的精神却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
一位叫做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派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通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在大海中找到了他机上的螺旋桨,放在这里,作为纪念。
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
(有删改)
作者说,雨果和左拉“生平的‘说明牌’上”的“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独特的角度”内涵的理解。(4分)
作者所说的“鲁迅式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
文中“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枝花来”这句话耐人寻味。请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简要赏析。(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年第9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05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
近年来,各大卫视之间展开了激烈而纷乱的选秀之争,请结合本文的观点,简述怎样让选秀节目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赵无极:在巴黎重新发现中国
1935年,赵无极考入杭州艺专学习。当时,潘天寿先生要他临摹古画,他不喜欢,就不用心画。他不愿意接受传统中国画的观念,认为中国绘画从16世纪起就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不过,他喜欢傅抱石的作品,他的画对赵无极有很好的影响。毕业后赵无极留在杭州艺专任教。他受到林风眠的指教,但他学到的不是具体的绘画技巧,而是林风眠敢于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精神。
这个时候,赵无极开始向往西方的绘画艺术,林风眠劝他到国外留学两年,他选择了艺术之都法国,因为法国既保持传统,又有创新的东西。1948年,赵无极乘坐邮轮奔向法国。抵达巴黎的当天,他立即到卢浮宫去,不顾旅途劳累,直奔艺术的殿堂。在那里,他看到了真正的西方油画。尽管中国水墨画对他得心应手,可他不想到法国来炫耀中国功夫。他不愿像到巴黎的许多中国画家那样,一头钻进中国人的文化圈里,在中国城附近租个房子,不停地画“中国特色”的东西,向法国艺坛兜售有“禅味”、“道味” 的水墨画或油画,尽管这样可能会彳艮方便,甚至在开头的日子里很称心如意,然而数十年下来,即使是有着极高艺术天赋的移民画家,也会永远游离在法国社会的边缘。“到人家的地方,就要往人家的高峰上攀登。”他知道蒙巴纳斯是法国艺术家集聚的地方,他刚到巴黎就在那里租了房子,结交了许多法国艺坛的“主流人物”,直接从“文化边缘”奔向了 “艺术中心”。
初到法国,他每天要学法语,做绘画实践,还要和各国画家一起交流艺术感受,全身心地汲取西方艺术的丰富营养。他在法国南部的画室,比邻于毕加索的画室。这位已届八旬的老人,一心沉醉于绘画,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见。但他对赵无极非常亲切,每次在画廊见面时,他都热情地招呼:“矮个子中国人! ”还有画家米罗、马蒂斯也对他非常友好。他与声震全球的雕塑艺术家贾科梅蒂相邻17年。这几位大师对他都很有影响: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都启发了他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在大师的环境里,赵无极和他的艺术快速而茁壮地生长着。他到法国后的第二年,克勒兹画廊就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使他一举成名。
赵无极早期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1951年,起无极在伯尔尼参观画展,他看到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保罗•克利的画作所蕴含的内在世界,看到塞尚在风景画处理上的不拘形式,色彩自由变调的风格。欣赏了许多西方作品之后,他转向了中国,转向了曾想远离的文化和艺术。他发现自己的民族是一个很幸运的民族,中国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青铜器、瓷器、书法、绘画......重要的是怎样吸收和消化,怎样把这种优秀的传统和影响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赵无极移居法国之时,正是欧洲的抽象绘画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群雄并起之际,赵无极顺应了这个艺术趋势,自1954年起,他的绘画转入抽象,那些如同曱骨文或钟鼎文样的抽象符号,浮动于虚无的空间和变幻的色彩之中,充满东方神秘的象征意味。其作品以形象的题目提示内容。1959年后,他作品中的那些符号逐渐解散、消失,进一步摆脱了描写性和情节性,画面为自由的笔触和大片的韵律十足的各种颜色所代替,愈加直率地表现精神和情感,艺术风格也日趋成熟。甚至许多作品没有题目,仅以创作日期命名,目的是让观众不受任何画面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直接体验T绘画意境,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他喜将大幅画布铺于地面作画,用大笔在无拘无束中尽情地自由涂抹,在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复杂多变的空间结构中抒发感受和描绘幻象,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抽象绘画风格。
在巴黎,他重新发现了中国,重新找到了艺术的本源,独创了 “抒情抽象派”的绘画风格。赵无极在欧美各国写生、游历,在各国多次举办展览。进入20世纪60年代,赵无极的艺术风格日趋成熟,绘画中洋溢着神秘的东方气息,如行云流水,气韵十足。程抱一先生曾这样评价说:“他吸取了西方艺术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东方文化之精彩。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学习时,并不喜欢跟随老师潘天寿先生临摹古画,学习绘画,冈为潘先生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
B.赵无极留学选杼了法国,不仅是因为恩师林风眠的推荐,更重耍的是因为那里既保持传统又充满着创新与追求艺术的自由精神。
C.赵无极到法国后的第二年,就在克勒兹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而且一举成名。这应归功于与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交流。
D.赵无极的“抒情抽象派”绘画是对欧洲的抽象绘画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创新,这个创新,中国绘画元素的融入功不可没。

E. 文章记述了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学习、在法国留学时重新发现了中国艺术价值的经历,详细描述了人师的绘画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全过程。
赵无极在蒙巴纳斯租房,其中的原因都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赵无极的“抒情抽象”画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结合赵无极的艺术道路,谈谈“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瘾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理和心理已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如海洛因、可卡因等药物的滥用和对酒精烟草的依赖。广义的成瘾则延伸到对一些行为的强迫性依赖,如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网络成瘾等。
对海洛因、可卡因、酒精、烟草等的使用会使得个体对这些物质产生一种渴求的心理,从生理需要发展为精神需求,最终产生对毒品、酒精、尼古丁的强迫性寻求行为;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病理性网络使用等行为可能会使接触到的青少年在精神上渐渐产生依赖,最终形成了成瘾行为。个体一旦在一段时间内与这些成瘾行为分离,就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反应,对于成瘾者而言,他们似乎并不会担忧自己的现状,也并不会认为这种经历是负面的,更不会从中吸取教训。
研究证明:长期吸烟行为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损害已经被证明,吸烟会直接影响人的学习能力。只从神经科学的生理上来说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够促使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神经递质的释放,这种物质会分散个体学习的注意力,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吸烟者的学习表现,也会影响到认知能力。
此外,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病理性网络使用也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病态赌博的个体在身临其境时,会不分情境不分时间地进行赌博行为,可能荒废学业,置家庭于不顾。疯狂购物者选择的这种不理智不成熟的压力释放方式,也可能促使虚荣心的膨胀。长时间的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长期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会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网络成瘾甚至会由精神上渴求上网发展为躯体依赖,造成严重的后果。
缺乏成就动机,寻找外界认可,适应环境困难,存在社交障碍等都可能是促成青少年渴求成瘾行为的个体因素。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他们与现实的脱节,使他们情绪变得不稳定,郁郁不乐,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成瘾行为的发生与否,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性因素和使用态度,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对综合健康的影响中起缓冲作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青少年若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他的爱和鼓励,自己的心理需求就适当得到了满足。青少年的成瘾行为越多越不利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善。青少年长时间进行成瘾行为必然会影响自己的生理机能和身体健康;而在心理上,部分青少年依赖这些行为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生活事件,甚至发展成精神上的寄托,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社会功能上,一般成瘾者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反而不适应,可能会出现社会关系紧张和人际交往障碍;而这样的青少年很可能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社会活动减少、人际交往机能退化,个体的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种种症状表明,无论是成瘾行为本身的危害性,还是青少年进行成瘾行为的结果对其产生的影响,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因此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成瘾行为应从早期开始。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观察与调节,从而引导他们尽量不要去接触成瘾行为,不接触才可以很好地控制。
下列对文中“成瘾行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方面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某种药物,并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
B.广义的成瘾则包含主体对一些行为的反常的强迫性依赖,如疯狂购物、病态赌博、网络成瘾等。
C.成瘾会从人的生理需要发展为精神需求,比如个体对病态赌博等会从强迫性寻求发展到强迫性依赖。
D.成瘾的个体与成瘾行为分离可能出现不适的反应,但个体一般对现状并不担忧,也并不会觉得这种经历是负面的。

下列关于“成瘾行为”的危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尼古丁会抑制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分散个体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到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B.不分情境不分时间地进行赌博行为,会使病态赌博的个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使其荒废学业,或置家庭于不顾。
C.青少年长期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网络成瘾甚至会由精神上渴求上网发展为躯体依赖,后果比较严重。
D.青少年渴求成瘾行为会导致其缺乏成就动机,寻找外界认可,适应环境困难,存在社交障碍等问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了周围对他的支持,那么其心理需求也就得到了适当的满足。而这种支持可能会在成瘾行为对其健康的影响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B.部分青少年或将成瘾行为当成逃避现实生活的依赖,或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寄托,这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负面的作用。
C.成瘾者一旦不适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可能会造成社会关系紧张和人际交往障碍,最终,学习兴趣丧失、社会活动减少,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
D.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成瘾行为应从早期开始。学校和家长只有通过提高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能力,使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观察与调节,才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