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于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说明了-( )
A.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
2014年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快速发展,中英正走在合作共赢之路上,中俄两国战略协作进一步加深……中国正用“和平发展的战略定力”欢迎世界各国搭乘发展的便车。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外交成就的原因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③中国与美、英、俄存在共同的根本利益
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雁栖湖举行。时隔13年中国再次主办APEC峰会。13年来的中国,已经从APEC峰会的跟随者、参与者成长为引领者、推动者。本次APEC峰会中国提出的亚太自贸区路线图、反腐败共识、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合作蓝图,将成为引领APEC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表明()
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②推动区域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③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5年4月2日,中国海军临沂舰帮助10个国家的225名侨民撤离处于战争状态的也门。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为撤离处于危险地区的外国公民采取专门行动,也是中国海军首次实施撤离外国公民的国际救助行动。这体现了()
A.中国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转变 |
B.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负责任的形象 |
C.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决心 |
D.中国的国际权利和国际义务 |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南京市宗教界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等主题纪念活动和讲经讲道、弥撒活动等,寄托哀思、祈祷和平。这反映()
A.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
B.我国宗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
C.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不是个人的私事 |
D.我国宗教服从服务于民族的整体利益 |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是维吾尔族人的著名谚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乎大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关系始终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
②民族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解决的中心问题
③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疆巩固
④加强和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