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 D.八国联军侵华 |
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句中能捕捉到的信息是
| A.扬州的草市在当时很繁荣 |
| 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
| C.扬州出现了私人经营的邸店 |
| D.扬州成为唐朝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促使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 A.铜器 | B.铁器 | C.石器 | D.牛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 B.反对专制统治 | C.反抗外来侵略 | D.救亡图存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