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这位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曾将儒家的学说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最有可能的观点是()
A.施仁政、“政在得民” | B.“民为贵,君为轻” |
C.“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D.“存天理,灭人欲” |
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由此可以反映近代旅顺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A.中西合璧 | B.完全西化 | C.主动接受 | D.被动接受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
C.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 |
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