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至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基本解决了现行法律规定中存在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如对计量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铁路法、烟草专卖法4部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罪”的规定予以删去并作出修改。这意味着“投机倒把”将成为历史名词,不再出现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上述材料说明
A.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法律条文是反复多变的 |
B.法律条文的完善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 |
C.法律条文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调整 |
D.法律条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
气象专家指出,人工增雨(雪)作业需要一定的云和降水条件,受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还做不到晴空条件下的“人工造雨(雪)”。这表明()
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客观条件制约着实践活动的结果
③实践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④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多年来,我国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这说明()
A.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
B.认识推动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
C.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
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据专家介绍,中国利用乌克兰废旧航母改装的这艘航母,目的之一是通过改装,摸清航母的技术途径,从中掌握一些航母设计和建造的技术,进而把这些技术运用到今后的航母设计和建造之中。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2年上半年我国新疆、云南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这说明()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②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②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