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超过600万,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国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不足40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
A.应该从客观实际和自身条件出发 | B.应勇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
C.受经济发展状况影响 | D.只能决定于国家的就业政策 |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认识,这是由于
A.主体的身体素质不同 | B.主体的精神素质不同 |
C.客体的属性不同 | D.实践的水平不同 |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这说明
A.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来源于实践 |
B.逻辑格式是合规律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而形成的 |
C.逻辑的式是人脑中固有的 |
D.逻辑的式即客观的规律 |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认为。不仅存在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且还存在一个客观化的知识世界即“世界3”,并认为“世界3”是自主发展的。“世界3”理论
A.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倾向 | B.是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
C.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论 | D.着重强调了现代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具有合理因素 |
同样以人为对象,解剖学家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结构,社会学家研究的是人的相互关系,伦理学家注意的是伦理和道德规范,这说明
A.意识反映对象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 B.意识反映对象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 |
C.对同一对象的正确反映是因人而异的 | D.对象在意识中的反映是不确定的 |
在认识活动中,各种物质性认识工具的使用都会对客体或关于客体的认识产生特定的影响。这说明
A.认识具有主体性 |
B.物质性认识工具对认识的影响来自主体 |
C.主体使用相同的认识工具都会对认识发生同样的影响 |
D.主体因素的影响是不可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