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对文末“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中“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更多的是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 |
B.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C.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以及演绎。 |
D.技术其实就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的进步,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 |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
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辽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文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之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追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遭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白世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勃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遵感人,而且历久弥斯。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之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1. |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他(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于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列对第二段中三个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于革命事业的积极态度,充满斗志,充满爱。 |
B.“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 |
C.“卓有成效” 不仅表现了马克思工作的实效性,更表现了他辉煌的革命成果。 |
D.这三个词语从不同的方面赞扬了马克思,调换三个词语的顺序不影响表达效果。 |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公敌。 |
B.“许多”“一个”,一多一少,作者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马克思的高贵品格、高尚人格,表达了赞美之情。 |
C.这句话中的“可能”“未必”,都有“不一定”的意思,这样的措辞虽不准确,但说话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
D.这句话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一句属承上启下句,作者借助代词和表转折意义的连词,使上下文自然衔接转换,行文严谨。 |
B.“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方面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很无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
C.马克思逝世后,千百万革命战友对他表示了尊敬、爱戴和悼念,这说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及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
D.《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为马克思所做的悼词,悼词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节选的这部分主要评述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
绿色植物可利用日光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因此,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和能源之源,碳水化合物是光能储藏库,生物质是光能循环转化的载体,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也是绿色植物在地质作用影响下转化而成的。
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已不能满足大量和集中供能的需要,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但经过一二百年的强度开采与消费,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渐趋枯竭,其对环境的沉重压力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
当人们将目光聚集到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生物质能源重新受到关注,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烁烁闪光的亮点——当然不会是简单地燃烧,而是基于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
现代的或狭义的生物质产业概念,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生物质能源如此受重视,与它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有关。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能量,但不能形成物质性生产,不能像煤炭和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化工产业,生产出上千种产品;而生物质既是可再生能源,又能生产出化工产品,且其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与环境友好,又胜化石能源一筹。再则,它以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为原料,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将植物蓄存的光能与物质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堪称循环经济之典范。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力转移,以及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
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煤)没有很好利用,其中2亿吨被就地焚烧,污染大气;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因覆盖石油基塑料地膜而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此外,尚有1亿多公顷(稍少于现耕地面积)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这些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对生物质产业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能量资源和物质财富。下列对“生物质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质能源是由绿色植物利用日光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碳水合物而形成的一种能源。 |
B.生物质能源是由生物质经过光能循环转化,成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的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 |
C.生物质能源是在非再生能源资源渐趋枯竭下重新受到人们关注的燃烧生物质燃料的一种传统能源。 |
D.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利用可再生的有机物质,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生产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能源。 |
下列对“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使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得到了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并使生物质能源成为新兴产业。 |
B.生物质能源的原料广泛,能源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及循环使用受到重视,能源的生产及应用也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
C.生物质能源胜于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因为它既可提供能量,又可形成煤炭、石油,还可生产出化工产品。 |
D.生物质产业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动力转移及缩小工农城乡差别。 |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的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更是能源之源。 |
B.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由绿色植物经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转化而成的主要传统生物质能源。 |
C.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可以使一些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无害化和资源化。 |
D.我国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可为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资源。 |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有删改) 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
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实际上是科学家受天然湿地净水功能的启发而发明的一项技术。天然湿地有丰富的野生植被及大量的生物对水质起到了良好的净化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水分和气候,被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我国青藏高原、黑龙江等地有多种形式的自然湿地,各类繁多的动植物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是模拟和强化自然湿地功能的结果。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起净化作用的主要是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基质由砂和石构成,是湿地中最基础的物质。植物栽种在砂石上,与砂石共同创造一个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产生的微生物能将污水净化。
人工湿地净水技术的原理:当污水流入净化池后,首先接触的是植物,污水中颗粒比较大的污染物会被植物的根和茎以及基质表层阻挡,形成厚厚的像泥巴一样的污垢。污水继续向下渗透,由于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可将大量的氧气导入污水中,使好氧菌大量繁殖,从而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和降解。污水中的氧气被好氧菌消耗完后水流继续向下渗透,当到达深度近1米的净化池底层时,污水中的氧气含量极少,厌氧菌便能在无氧的环境中,以污水中剩下的有机质为营养进行大量繁殖。污水经过系统中的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吸收、降解后,最终变成干净水排出池外。
在生活中,湿地净化水质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个荒芜的小水塘,门前的一条小水沟,它们天生就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系统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原理,大大提高了净化水质的效率。目前国外已广泛地采用了人工湿地技术,根据居民居住的地理条件设计小户型人工湿地。福罗瑞恩是奥地利的一名环境工程师。他说:“奥地利人工湿地技术一般应用在偏远的山村、村庄和家庭。他们将房子后院的一处低洼地改造成人工湿地,建好后根本不用怎么管理就可以把生活污水处理得干干净净,十分方便。”
也许不久的将来,人工湿地系统只是我们农舍旁的一条小水沟,社区里、别墅边的一个小水塘,但是它比天然的小水沟、小水塘净化水质的效果高出上百倍,到那时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都将会无污染地回归大自然。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由于它具有投入小、能因地制宜等特点,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许多自然湿地已遭到严重破坏,而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能够降低因自然湿地的缺损而造成的环境危害,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
摘自《走近科学》2002年10期(有改动)
7.下列对“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的原理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就是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吸收、降解后,最终变成净水排出的一项技术。
B.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实际上是科学家受天然湿地净水功能的启发而发明的一项技术。
C.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就是利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基质的降解作用和微生物的吸收作用,将污水净化的技术。
D.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是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美化环境,降低因自然湿地的缺损而造成的环境危害的一项环保技术。
8.从全文所提供的信息看,下列对“人工湿地是模拟和强化自然湿地功能的结果”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工湿地不仅具有自然湿地的功能,而且还有比自然湿地更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B.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一样,能对水质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水分和气候。
C.在生活中,湿地净化水质的现象随处可见,但自然湿地的净水功能不及同等规模的人工湿地。
D.人工湿地中厌氧菌能大量繁殖,从而能更好地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和降解,因此人工湿地有比自然湿地更强的净水功能。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工湿地系统已能将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废水无污染地送回大自然。
B.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天然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可以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然湿地的缺损。
C.建造人工湿地,不仅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而且能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D.由于人工湿地比天然湿地净化水质的效果高出上百倍且易于普及,它必将取代天然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