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4万亿元重点加强对公路、民航、铁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这说明
A.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
B.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是保证经济平衡增长的唯一措施 |
C.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实现社会稳定的物质保障 |
D.国家![]() |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以下下题: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
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尽是不动没有,尽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①获得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