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1935年曾作诗一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苏联红军战胜德国法西斯 | B.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
C.中国工农红军夺取第五次反围剿胜利 | D.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 |
1912~1919年、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 |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这一变化表明
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 |
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
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 |
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第四节标题应为
第一节 |
民教冲突的产生 |
第二节 |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
第三节 |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
第四节 |
A.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
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
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
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这说明宗室科举
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 | B.体现出宗室平民化的倾向 |
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 | D.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