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阅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长江三角洲是世界著名城市带之一,上海为其龙头城市。图10为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规划用地分布示意图。
上海外高桥综合区的先进制造业,有240多家出口加工企业,其中包括1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9.59亿元。
(3)评价①功能区的发展条件。
大气环流会影响城市工业区的分布,英国城镇就受此影响存在功能区的东西差异。
(4)依据伦敦市工业区和图中①功能区的分布特点,任选其一,说明大气环流对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气象部门对于台风等灾害天气,通过卫星遥感等高科教一手段,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发布、早处置、趋利避害,力争将损失降低。
(5)指出台风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地区,并依据材料列举主要应对措施。
材料一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
材料二 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城乡规划法》。从原有的《城市规划法、》到现在的《城乡规划法》,我国正在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材料三 各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在实施《城乡规划法》的过程中,加快职能转变步伐,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6)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实现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是怎样坚持依法治国的。(9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这就是被称为“世界水利科技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该水利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蜀地自古旱涝不保,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发现只有打通玉垒山才可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这是治理水患的关键。于是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山口──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工程
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为保证水流充沛,李冰父子率众在江心建成一个狭长的小岛──鱼嘴岛,把江流分为内外两江。在鱼嘴岛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兼具泻洪排沙功效,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故取名“飞沙堰”。
材料二都江堰科学利用特殊的地形、水脉,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互相制约、协调运行,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以不破坏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协和统一。历经2260多年,古堰的工程布局没有改变,“深淘滩、低做堰”、“因势利导、因水制宜”、“遇弯截流、逢正抽心”等中华水文化思想及治水方略更臻完善。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1)结合材料说明李冰治水的唯物论思想。
(2)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是怎样做到统筹兼顾的。
材料:十二五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十一五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外部环境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外部市场的变化,二是全球气候的变化,三是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同时,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趋势性的变化比十一五增多了。过去30年是“生存型”阶段,十一五时期“发展型”的阶段性问题突出了。我们以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增长方式,同“发展型”的阶段性特征越来越不适应。所以,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更强调增长方式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目标。一方面要靠自主创新,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还要靠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13分)
材料:世博会是展示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舞台。2010 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每天都有数十万人来到这里,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每天又有数十万人离开这里,带走人类智慧文明的火花。上海世博会,将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带到了我们身边,许多过去只在地图上存在的地方原汁原味地还原到我们眼前,许多过去只在新闻报道中耳闻的案例生动地在展馆中再现。在5.28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世界东西方各具特色的文明争相绽放,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世界文明的绚烂多彩。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看待上海世博会所展现的各国不同特色的文化?(13分)
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表: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全国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东北地区 |
|
劳动力总量(万人) |
13181 |
3846 |
4918 |
4035 |
382 |
文化程度构成(%) |
|||||
文盲 |
1.2 |
0.9 |
1.1 |
1.7 |
0.5 |
小学 |
18.7 |
15.0 |
16.5 |
24.9 |
20.1 |
初中 |
70.1 |
70.9 |
73.0 |
65.5 |
71.8 |
高中 |
8.7 |
11.4 |
8.0 |
6.9 |
5.9 |
大专及以上 |
1.3 |
1.8 |
1.0 |
1.0 |
1.7 |
材料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中有1.05亿以上农业户籍人口,其中占大部分的农民工多数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同工不同酬,是一个普遍的就业现象。农民工居住条件差,子女受教育难,无安全保障,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低。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放宽户籍限制。11月16日,成都市正式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将在2012年实现城乡统一户籍,民众可自由迁徙,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住房贷款、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⑴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简述材料一所体现的经济信息。(4分)
⑵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农民工变市民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作出分析。(9分)材料:包容性增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一脉相承。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即去“GDP主义”化,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包容性增长需要党和政府改变发展思维。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说明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及要求所体现的政治学依据。(13分)
材料一:近年来,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主要是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据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为什么要就业?(4分)
(2)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当树立怎样 的就业观?(4分)
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4分)
(2)树立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要意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