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设总制院,以国师八思巴领之,“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有吐番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对上述材料正确的解释是
①八思巴是首任驻藏大臣 ②总制院是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
③总制院是宣政院的前身 ④西藏地区在元朝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之下的行省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犁牛耕的出现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A.“求同存异”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多边外交” | 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
1951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访问巴黎时说:“我有意选定法国首都作为我第一次正式访问的地方,是想借此证明,我把德法关系看成是解决任何欧洲问题的关键。”其主要用意在于
A.推动法德和解,谋求欧洲联合 | B.麻痹法国政府,借机东山再起 |
C.反省战争罪责,取悦法国人民 | D.获取政治资本,稳定国内局势 |
“即使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斯大林有歧见,罗斯福总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对国际事务的谅解与苏联打交道,而未见世面的杜鲁门则往往鲁莽地采取好战和不合外交常规的办法。”下列属于杜鲁门“好战”行为的是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B.发动越南战争 |
C.迫使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 | D.发动伊拉克战争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