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三: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
数十年,但在人数上,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
l903年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年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4)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
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
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5)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A.法国不断地对外扩张 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德皇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在统治了德国20年之后,曾骄傲地声称,他从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这主要表明()

A.德皇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B.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C.德意志议会不享有决策权
D.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成熟的代议制

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总统向国会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C.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D.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
①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
②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
③政体的实质不同
④均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共同突出特点是()

A.反对封建主义 B.共和政治
C.普选性 D.法制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