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共22分):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纹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摆设,如古钟、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天,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k.&s~5*u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写作。
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生命力旺盛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欣喜之极,怕吓坏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k.&s~5*u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色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疲劳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作者对“木屋”情感变化是怎样的?结合
原文作简要分析。k.&s~5*u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2)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
文中引述朋友说的一句话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文章结尾处“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请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法艺术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流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而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宽与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的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程序的探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和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但是对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根据文意,下列对“书法艺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是对写字的高要求,需要有艺术性。 |
B.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
C.书法艺术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创造力。 |
D.书法艺术应集中体现书写者的文化情趣和书写习惯。 |
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
C.书法与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别。 |
B.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
C.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 |
作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欧洲发现巨大金字塔
提到金字塔,人们自然会想到埃及和南美的著名金字塔,而近来在欧洲也发现巨大金字塔的消息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2006年4月16日,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开始了被认为是金字塔的巨大丘陵的发掘调查工作。据说,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的这个丘陵,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西北大约30公里的维索科小镇。在这个海拔差不多的丘陵,其中的维索奇卡之丘,在初期的调查中发现,其45度倾斜的四个角具有完备的金字塔形状.专家从人造卫星摄影的照片中发现,附近还有两个同样金字塔形的丘陵高地。
指挥该项发掘调查工作的是研究南美马雅金字塔长达15年的当地民间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他指出,维索奇卡金字塔丘陵因为风化严重,所以其原形才没有保留下来,因它具有南美“阶梯式金字塔”特征,所以,其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在奥斯马纳吉奇的指挥下,在对“太阳金字塔”的发掘中很快就发现了覆盖在金字塔外壁的巨大石板。石板堆积成几层,石板被研磨过,大概长4米、宽12米,估计每块重量达10—20吨。而且,在丘陵底部附近,还发现了人工挖掘的地道。据推测,这个地道把3个丘陵连接起来。当下到这个地道差不多250米时,地道由于塌陷被堵塞。在调查中还发现地道里有巨大的沙岩,岩上有似箭头、“E”及羽毛样的神秘文字。
欧洲考古协会会长安尼•哈丁认为:“它们完全是自然的东西”,并否定金字塔之说.长期研究埃及金字塔的地质学家巴拉卡特博士,进入现场考察后却对“太阳金字塔”之说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丘陵的基础部分”正对着东南西北的方向,而且“发掘出的石板由人上研磨过”。另外就是“在堆积的石板之间有白色物质”.据说,这与用于吉萨大金字塔的粘合物很相似.随后,巴拉卡特博士还在附近调查了另一个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在普塞维卡之丘下)并认为丘陵两侧面的阶梯状构造是人造物.
据说当地已接受埃及金字塔研究权威扎西•哈瓦斯的建议,开始组织更专业的考古队进行发掘。众所周知,以往在欧洲已经确认不存在金字塔。那么,这次在波黑发现的所谓金字塔,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时候谁建造的呢?中世纪的维索科,是波斯尼亚的首都。据说,公元2世纪,由波斯尼亚王建造的城堡就在这里.
近年,德国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如果按照人类学家的说法,大约在7000年前,人们就已经迁入维索科.据当地的传说,在上古时代,丘陵的周围已经存在着高度的文明了,但由于洪水而崩溃了.包括“太阳全字塔”在内的金字塔形之丘,也许就是那个消失的古代文明的遗迹吧.目前,“太阳金字塔”作为UNESCO(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候补名录也被列入调查项目之中。
(选自《奥秘》2007年第1期)下列有关文中“太阳金字塔”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太阳金字塔”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西北大约30公里的维索科小镇,它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B.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指出,维索奇卡之丘之所以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是因为其具有南美“阶梯式金字塔”特征。
c.“太阳金字塔”外壁覆盖有被研磨过的巨大石板,石板大概长4米、宽12米,估计每块重量达10--20吨。
D.地质学家巴拉卡特博士肯定“太阳金字塔”之说,并认为“太阳金字塔”的粘合物与吉萨大金字塔的粘合物相同。下列不符合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调查发现的一项是
A.在丘陵底部附近,人工挖掘的地道把附近的3个丘陵连接起来。
B.丘陵底部附近地道里的沙岩上有似箭头、“E”及羽毛样的神秘文字。
c.覆盖在金字塔外壁的巨大石板堆积成几层,而且石块被人工研磨过。
D.维索奇卡之丘45度倾斜的四个角因风化严重其金字塔原形没有保留下来。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欧洲发现巨大金字塔的消息对以往在欧洲已经确认不存在金字塔一说产生了冲击。
B.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对“太阳金字塔”发掘调查工作已经开始并且有了一些发现。
c.维索奇卡之丘附近还有两个同样金字塔形的丘陵商地,其中之一被称为“月亮金宇塔”。
D.包括维索奇卡金字塔在内的金字塔形丘陵是已经消失的上古时代古代文明的遗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遗传工程树——潘多拉之盒?
为使树木能够在更高的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的水果,或更容易地转变成纸浆,或更快地成材,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力求更多地改变树木的基因。
此外,遗传工程树的支持者还指出新型树种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树种大有裨益。例如,采伐新型树种能够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还有些人说,如果20世纪初美国栗树枯萎病爆发时这种技术已经存在,就可能使美因栗树免于濒临灭绝。
然而评论家却把这些森林群落的最新成员称为“弗兰肯斯泰因怪树”,认为这些有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树种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美国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的“尊贵君主”松树也许会被实验室制造的巨树所取代。正当中国和巴西对松树和苹果树进行遗传工程改造时,美国的论战已经超越了实验室、象牙塔和试验林的边界,
南卡罗来纳州南方林业网络的负责人佩里说:“我们观察到美国的土地正在遭受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南部。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始于1986年首次种植遗传工程烟草之时,而美国科学家在此前l0年才刚刚找到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断改良基因的方法。
现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关键问题不在于如何种植新的树种,而在于是否该这么做。南部——美国成长最快的纸浆生产地——最有可能成为种植商用试验林的地区。美国农业部收到100多份申请,要求使用遗传工程树。即便在金考公司(Kinko’s)这样的用纸大户表示不再使用遗传工程产品的情况下,这一技术仍然大行其道:
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为抵抗虫灾,夏威夷官员批准种植防虫番木瓜树。虫灾几乎使当地的种植毁于一旦。新的树种已经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国防部命令对树木预警系统进行研究——例如,有些树木的树叶在遭受生化袭击时会变色。与大豆、小麦等转基因农作物不同的是遗传工程树生长在野生的环境中。
忧虑之一是试验树种的种子会附在野生环境中扩散,改变森林的原有面貌。但科学家告诫,这并不意味着新树种的种子会缓慢入侵,最终存活下来的树木须保留长寿必需的基因。树木基因专家吉姆•赫姆里克说:“在新树种野化的过程中,新的基因物质也许会有不同的表现,或者根本就不会显现出来。”
除潜在的环境影响之外,这些树也会影响木材的商业用途。如果某些用来造纸的木质较松软的树木在林中出现,锯木厂可能会在无意间将它们锯下当木材使用,最终发现它们过于松软,无法制成有用的板材。赫姆里克说:“还是保守一点好。需要有人来提醒我们警惕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尽管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选自2004.4.18《参考消息》)下列对“遗传工程树”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能在更高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水果,或更容易转变成纸浆,或更快成材的树种。 |
B.能在被采伐时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的新型树种。 |
C.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森林群落的最新成员,被称为“弗兰肯斯泰因怪树”的树种。 |
D.在实验室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断改变基因的方法培育的树种。 |
下列不属于文中生物学家“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10年前刚刚找到改良基因的方法,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就已经开始了。 |
B.美国南部有可能成为商用试验树的种植地和纸浆生产基地,且农业部又收到100多份要求使用该树的申请。 |
C.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 |
D.防虫番木瓜新树种使夏威夷的番木瓜树免受虫灾,巨大的经济效益让人们看到了改变自然物种所带来的美好前景。 |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和巴西的遗传工程树研究刚起步时,美国土地上已是成片遗传工程体,且早被商业利用。 |
B.遗传新树种现在已经不是如何种植的问题,而是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该不该种的问题。 |
C.遗传工程树通过种子扩散到野生环境中后,最终存活下来的树能够保留长寿的基因。 |
D.遗传工程树通过实验室的培育,然后使它生长在野生环境中,形成人工的商业经济林。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茶的发现约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最早祖先们利用的是野生茶树,人工栽培约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是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东晋史书《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贡品,说明当时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北移淮河流域,形成广阔的产茶区。
原始社会人类在对植物的长期食用中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把它熬煮成茶水作饮料。长期以来,茶只是用来治病,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才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后又成为祭品,最终从煮水清饮改进到泡饮。
秦以前,各地语言文字不统一,茶的名称众说纷纭。商周时茶叶首次有了名字,叫“荼”,因其苦涩,又叫“苦荼”。据唐代陆羽《茶经》载,唐以前,茶有“荼”、“贾”等名,自《茶经》问世后,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到了汉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待客、宴会、祭礼的饮料。南齐武帝临终遗诏说:“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从此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各地制茶技术日益提高,出现很多名茶。有关茶的诗歌众多,据统计,李白、杜甫等100多人写了400多篇涉及茶事的诗歌,唐代还首次出现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宋代,茶成为普及的饮料,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制茶的技术达到了精巧奢华的地步,如龙凤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就非常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1391年,明太祖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牙以进”。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的加工炒制方法和品饮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炒青技术和功夫茶艺,从而推动了名茶发展和许多茶类的创新。
茶自发现以后,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目前世界上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来自中国。中国茶叶约在汉代就传入日本,唐代又有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回国时带回茶种。中国茶叶传入欧洲是在1607年。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荷兰船首次将茶由澳门转运到爪哇。1669年,英国印度公司把14万磅茶叶运到英国,当时只在伦敦咖啡馆中供应少量中国茶。17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中国大使将少量茶叶运入俄国,大量输入是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后,1893年,俄国聘请中国茶工发展茶叶生产。此后中国茶叶又从欧洲和中国传入了东南亚各国。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西周时,作为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的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所产茶叶已作为贡品。 |
B.西周初年,茶叶的功用由治病发展为泡饮,其间经历茶食、煮水清饮和祭品三个发展阶段。 |
C.西汉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
D.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传至长江中下游,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
中国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对“各种渠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后,回国时偷偷带回茶种。 |
B.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就将大批茶叶运到英国。 |
C.清代,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的同时,中国茶工也被聘请到俄国。 |
D.后来中国茶叶又由日本、欧洲传入东南亚各国。 |
下列推断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祖先最早利用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 |
B.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是因为他最先为茶正名,即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
C.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文人画士的创作涉及茶事,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
D.明代是中国茶发展的特殊阶段,茶叶的加工工艺和茶类形式有极大创新,品饮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
何同彬
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的心情异常复杂。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卡尔•雅斯贝斯)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发现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是那么触目惊心。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住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种区别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覆盖。而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这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忿忿不平。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资本不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就要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逻辑,这就是中国这一类国家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所以说,“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也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甚至于在一个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它的炒作基础都很薄弱。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的文化形式,无论是“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等等,都沦为文化消费的工具,而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全民的民族认同感。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包括现在的“汉服运动”,但即便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也不可能完整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了。所以,类似于“汉服运动”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最好不要打着虚妄的文化复兴的大旗,还是作为一种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怀旧和文化凭吊比较合适。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民族认同的维系却又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选自2006年8月6日《江南时报》,略有删改)下列不能作为作者认为“‘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这一结论根据的一项是()
A.我们的社会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而这种文化同一的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
B.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 |
C.中国的资本还不处于强势地位,文化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是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
D.“汉服运动” 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 |
下列理解和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悄然掀起的“汉服运动”只是一种个体性或小团体性行为,它不会引起百姓的广泛参与。 |
B.文化的殖民化从来都是既依靠武装侵略,又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的。 |
C.“五四”时期的“国剧运动”、“新格律诗”以及当代的新儒家和文化“寻根”,重倡“读经”、弘扬“京剧”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抵制文化侵略。 |
D.“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来达到文化复兴的目的。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等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随之而来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这就是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 |
B.当中国的资本处于强势的时候,中华文化自然也会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
C.只要加大炒作力度,“汉服运动”等文化实践就可以抵制多重异质文化的入侵。 |
D.正在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其实质是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