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3年,传教士利玛窦肩负传播上帝福音的使命来到中国。起初他黑袍西冠,后经友人指点改穿中国服装。20年后,他在寄给欧洲一位教友的信中说:“在这里我们穿中国的服饰,长袖、方巾、长须、束发。……不吃面包,不喝酒,只吃米饭,这种生活我已经习惯了……”利玛窦改变服饰和饮食习惯的主要目的是
A.熟悉东方礼仪文化以便传回西方 | B.利玛窦仰慕中国儒家文化 |
C.害怕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 D.接近中国士大夫便于传教活动 |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 B.人文主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启蒙思想;致良知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
C.趋向“三教合一” |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 B.道家学说 | C.儒家学说 | D.墨家学说 |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A.追求天下为公 | B.崇尚等级秩序 |
C.主张“仁政” | D.天人感应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6分)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