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的是HIV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HIV病毒与人体T细胞数量变化的趋势,据图回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T细胞的多少与HIV病毒浓度大体呈反比关系,可初步判断HIV病毒可侵染T细胞 |
| B.HIV病毒刚侵入人体后浓度下降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了绝大多数的HIV病毒 |
| C.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之一是因为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是因为T细胞被攻击后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 |
| D.由于HIV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的稳定性低易突变,HIV病毒在第二年以后浓度上升是因为病毒产生了抗性突变 |
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根据下表中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休息时间 |
与其他物种关系 |
进食时间 |
其他活动 |
|
| 物种A |
20% |
15%追逐物种B |
55%吃种子E |
10% |
| 物种B |
20% |
25%被物种A追逐 |
45%吃种子E |
10% |
| 物种C |
75% |
15%吃物种A |
10% |
|
| 物种D |
75% |
20%吃物种C |
5% |
A.物种A、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与物种A相比较,物种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蛋白质、脂肪较多
C.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A开始的
D.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由C至D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组 |
2组 |
3组 |
4组 |
|
| 土壤处理 |
灭菌 |
不灭菌 |
灭菌 |
不灭菌 |
| 湿润 |
湿润 |
较干燥 |
较干燥 |
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图中λ表示某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 |
| B.2~6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
|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
| D.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
| B.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
| 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
|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有助于缓解生物间的竞争 |
| B.外来物种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形成一个种群,可能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
| C.研究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进行,在种群和生态系统层次中均无法研究 |
| D.流入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