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各种癌症中的关键基因之一是原癌基因。其突变后表达的产物是G蛋白。当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与生长因子结合后,G蛋白将信号经图中的过程①形成转录激活剂,激活剂激活、启动过程②③,形成大量物资D,导致细胞周期启动并过度分裂(图中字母表示物资,数字表示生理过程)。
(1)癌细胞的特点是 、 (至少两点)。过程②、③合称为 。
(2)G蛋白与GTP作用后获取能量,变为转录激活剂。GTP与ATP都是能源物质,参照ATP的命名方法,请写出GTP的中文名称: 。
(3)图中所示过程中,发生解旋的过程是 (填序号)。
(4)分析原癌基因,一般需要PCR扩增原癌基因。下列物质是PCR扩增所必须的物质有(可多选) 。
A.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 B.DNA聚合酶 | C.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
D.mRNA E.tRNA F.解旋酶 G.RNA聚合酶 |
(5)突变的原癌基因在人体中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与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突变的原癌基因转入细菌中合成的蛋白质,它们的分子结构相同,原因是 。
(6)根据图中的信息,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提出一种抑制癌细胞产生的方法 。
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5)正常人③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物质。
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和B。实验时A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的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B处理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4)如果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若干天后(2)中B组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模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组和D组的实验,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根据预期结果在右图中绘出相应的曲线。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所固定的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乙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
(3)甲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
(5)在农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验证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一)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三个,分别标记为1、2、3号,均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再在1、2、3中加入同样的金鱼,2、3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均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阳光下。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瓶号 |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周) |
3 |
11 |
25 |
(1)1、2、3号锥形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主要是说明________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3)________两个锥形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4)3号锥形瓶的金鱼最后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能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第4号锥形瓶,第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_______号锥形瓶作对照。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
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