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为解决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指明了方向。某中学高三(5)班学生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 同学们通过探究了解到从200 4年开始,无锡市就开始进行统筹城乡就业的实验,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率先打破城乡就业堡垒,城乡一体化就业的路子,2009年被联合国选为在华统筹城乡就业的首批试验城市。同学们通过探究还了解到苏州昆山千灯镇大唐工业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农民土地入股的办法,推进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农民除了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外,还可以从土地经营的收入中分红。
(1)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上述做法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6分)
信息二 同学们从江苏有关部门和网络报。纸等了解到,在江苏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江苏全省全面启动了农村书屋的建设。截止到2 OO 8年上半年,全省已经有11个市(县、区)实现了农村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同时,为了适应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省有关部门划拨专项经费,为有关文艺院团配置流动舞台车和水乡文化船。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江苏省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化事业。(6分)
信息三 李某是江苏某地的种田大户,在记者采访中谈及大规模承包农田的酸甜苦辣时,倾诉了他的一些期盼:一盼土地流转承包方式有法可依,尽快出台一个便于操作的简易文本合同;二盼资金技术得到扶持,贷款不走关系,不找熟人;三盼社会环境更优化,排除农村“流氓恶霸”对种田大户的干扰;四盼干部转变作风,更加尊重农民的意愿,能得到更多技术、资金和信息上的支持服务。
(3)假如你是一名李某所在农村乡镇的党委书记,请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帮助李某实现他的期盼。(6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作为新媒体,网络的问世开启了新型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从郑州规划局副局长的“雷人之语”到湖北巴东“邓玉娇案”,从这些对社会时政要闻的民意表达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政治监督的新平台和新渠道。
请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作为一个网民,应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和民意表达?

吴邦国强调,在人大工作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进一步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吴邦国指出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存在的三点区别:一要充分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二要充分认识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关系的本质区别;三要充分认识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的本质区别。
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上诉三个本质区别的角度,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

材料一 美国高盛证券公司在其全球经济报告中曾预言,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这样,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材料二 200年6月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在俄罗斯举行。胡锦涛主席在会晤中提议:第一,增强政治互信;第二,深化经济合作;第三,强化安全合作;第四,扩大人文交流,加强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合作;第五,加强对外开放。
(1)材料一中的预言反映了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世界的发展及我国有什么影响?
(2)分析材料三中胡锦涛主席作出提议的理由。

今年秋季开学后,某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高一(1)班同学积极响应,组织了一次“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小杨同学在讨论中指出,加强民族团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1)请你应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同学观点的正确性。
(2)我们应该怎样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合肥市政府把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工程。进入2010年以来,市政府出台19项措施稳就业惠民生。市政府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为落实这一目标,市政府着力推进高架桥、滨湖新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并组织干部深入实践,倾听百姓呼声,为群众办实事,为审慎行使权力,认真听取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合肥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并联系材料说明合肥市政府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