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模式图,据图回答:
(1)若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b为垂体,则a表示的器官是__________。
(2)若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则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导)形式是__________。
(3)若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A.b为细胞,c为物质,则c的产生特点是__________。
(4)若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a为胰岛,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c为甲状腺,a为体温调节中枢,有人提出a可能位于下丘脑或脊髓或其他部位。为了探究a的位置,某兴趣小组用四只相同的家免做了如下实验:
A家兔不做任何处理;B家兔破坏了下丘脑;C家兔只破坏脊髓;D家兔破坏下丘脑和脊髓。
将四只家兔同时放在寒冷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各自的体温变化。
请你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械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①该食物网中包括食物链。
②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
生物是_____________。海星每增加100克体重,至少需消耗海藻和浮游植物共克。
③此图若添加成分,可构成完整的生物群落,再加上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④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_________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械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装置。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1)根据号和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2)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下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食物网含有____条食物链,写出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 ______。鹰同时占有_____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_____关系,蜥蜴和蚱蜢两者是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___________。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绿色植物___________千克。
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 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M,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填抑制或促进,下同)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依次是。
(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4)比较生长素浓度对芽、根、茎的不同影响,可以看出对生长素浓度敏感程度依次增强的是。
(5)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浓度应为mol/L。
(6)综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性。
(设计实验,论证结论)请根据下列材料和实验原理,设计一个证明淀粉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1) 实验器材:鸡蛋、人的唾液、清水、0.1g/mLNaOH溶液、0.01g/mLCuSO4溶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和滴瓶。
(2) 实验原理:鸡蛋的蛋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CuSO4反应产生紫色物质,即双缩脲反应。如通过实验再证明淀粉酶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即可证明淀粉酶是蛋白质。
(3) 实验步骤:
第一步:制备蛋清液。取鸡蛋一个,打破蛋壳(不破坏蛋黄),取少许蛋清注入小烧杯中,加入30mL清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备用。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