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概念图是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的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请根据所学知识构建“特异性免疫”概念图(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概念之间的连接词)。
某种二倍体野生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 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 F1进行自交得到 F2。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 A 指导合成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最可能是 。该植物花瓣颜色遗传说明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是 。
(2)亲本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3)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在右图中画出 F1体细胞的基因示意图。
(4)F2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F2中紫色∶红色∶粉红色∶白色的比例为 。
(5)研究人员用两种不同花色的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植株有四种花色。请画出相关的遗传图解。
如图是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I~Ⅶ代表物质,①~③代表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图中,消耗CO2的场所是 ,在强光下ATP移动方向是 。
(2)在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中消耗 ADP 的场所有 ______________。若将该植物由 1%的 CO2浓度突然置于 0.3%CO2浓度下(光照强度不变),甲图中的 C3的含量将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乙图与马铃薯块茎细胞在缺氧时的呼吸相比,特有的步骤是_________(填数字),这些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部位。
(4)若用 18O 标记甲图中的 H2O,则在细胞呼吸产物中能测到含 18O 的物质是_____,甲、乙两 图 中 不 同 数 字 代 表 同 一 物 质 的 标 号 是______。
(5)下图表示温室内光照强度(E)与作物光合速率(v)的关系。在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当 E<B时,增大光合速率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当 B<E<C时,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当 E>C 时,可采取___________措施,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
图 1、图 2 分别表示某种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图 3表示该种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的变化,图 4 表示该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 DNA 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图 2 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
(2)图 3 中 CD 段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发生此过程的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____。
(3)图 2 细胞分裂时期对应图 3 的__________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 3 的__________段。
(4)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 4 中的_____________(填字母)。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内三种物质的合成过程,分析回答:
(1)甲过程主要发生在 期,所需的酶有 。
(2)基因的表达包括 两个过程,丙过程通过 上的反密码子与 mRNA上的密码子识别,将氨基酸转运到___________ (场所)上,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3)甲、乙、丙过程共同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甲、乙、丙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农场每年都要利用不同品种的大白菜杂交获得种子供蔬菜基地大面积种植。大白菜的花很小且为两性花,杂交工作耗时费力,若用不能产生花粉的雄性不育系作母本,则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经多年努力,农场拥有了甲品种的4种类型:不育的类型I、Ⅱ和可育的类型Ⅲ、Ⅳ,并通过以下途径年年获得理想的不育系。请回答
(1)与盂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相比,在甲品种(不育系)与乙品种大白菜杂交过程中可以减少的人工操作步骤有 。
(2)年复一年的利用甲品种(不育系)与乙品种杂交,其目的不是选育新品种而是为了获得 表现的优势,以提高大白菜的产量与品质。
(3)有人对大白菜雄性不育的遗传提出了两种假说,并从类型I、Ⅱ、Ⅲ、Ⅳ中选择亲本杂交进行检验。假说一,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为A_bb表现为雄性不育;假说二,由3个等位基因控制,基因的显隐性为Mf>M>m。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情况如下表
类型 |
Ⅰ |
Ⅱ |
Ⅲ |
Ⅳ |
|
表现型 |
不育 |
不育 |
可育 |
可育 |
|
基因型 |
假说一 |
AAbb |
Aabb |
AABb |
aabb |
假说二 |
MM |
Mm |
MfM |
mm |
选择组合 (选填:I与Ⅲ、Ⅱ与Ⅳ、Ⅲ与Ⅳ)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中可育植株自交获得F2,观察F2表现型。
若实验结果为 ,则证明假说一成立;
若实验结果为 ,则证明假说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