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鼓舞下,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这告诉我们
A.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 |
B.要战胜困难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
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需要。关于教育的地位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基础
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运往欧洲。 300多年来欧洲各国从仿造中国瓷器到结合欧洲文化,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这体现了
①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现实文化意义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
B.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
C.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
D.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主观唯心主义
③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发展震撼世界。在一些人心目当中,中国已从地区大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锤炼我们的大国气质,应该
①登高望远,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这是作为大国的基本要求
②宁静致远,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保持一颗平常心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求同存异,拥有开放包容胸怀
④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彰显决心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