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形象地反映了苏联长期实行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驰,何以肃边威远?
——摘自《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材料四 2002年9月23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访问舰艇编队,满载五大洲十国人民和军队的友谊回到青岛。至此,在世界环球航行的史册上将首次并永远地刻下“中国”的名字,506名官兵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摘自人民网(2002年9月27日)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伤害?
(4)分析材料四,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圆满成功说明了什么?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能得到什么认识?

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县而促。
材料四秦有天下……不数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矣。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五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六元代设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区不仅地区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互动百科网
(1)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并据材料一示意图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新皇帝”是如何变革政治制度的?
(3)针对“新皇帝”的政治变革,材料三、四、五是如何认识的?
(4)依据材料六分析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结合上述材料,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启示。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 《人权宣言》全文共17条,阐述的核心是“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强调天赋人权,并提出权力来自国民。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宣言还宣布了法治原则,“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又指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体现了哪些共同的民主思想?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关系如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三个法律性文献有何本质一致性?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粱奔走救危机。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存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1)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又各有什么特点?
(2)从材料三中,你能读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信息?
(3)有人认为维新变法尽管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请你依据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本协议缔绚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摘自某全球性组织成立宣言,1995年
材料三“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2)摘抄材料二中最能说明“某全球性组织”宗旨的句子,并据此指出该组织的名称。该组织的成立对全球化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请问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你认为应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