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始,我国确定每年的4月为全国“税收宣传月”,至今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在这17个年头的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中 ,我国的税收宣传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公民对税法的遵从度也在逐年上升,税收法律观念也在不断加强,关心税收政策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下图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历年税收宣传月的主题。
年份 |
主题 |
年份 |
主题 |
2001 |
税收与公民 |
2006 |
依法诚信纳税 共建小康社会 |
2002 |
诚信纳税 利国利民 |
2007 |
依法诚信纳税 共建和谐社会 |
2003 |
依法诚信纳税 共建小康社会 |
2008 |
税收·发展·民生 |
2004 |
依法诚信纳税 共建小康社会 |
2009 |
税收·发展·民生 |
2005 |
依法诚信纳税 共建小康社会 |
|
|
材料和图表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2009年8月1 5日,K市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本市民主党派座谈会,听取民主党派对本市创办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会上民盟代表发言指出,虽然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但创建活动给本市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三大不利后果:师资集中导致教育不均衡、投入集中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优生集中消极影响大。为此,民盟认为,本市应停止申报和审批新的示范高中,并妥善处置好已启动创建工作但尚未验收的学校的遗留问题。会后,K市市委、市政府综合民主党派的意见,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决定暂停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审批,现有示范高中要从硬件建设、规模扩张转到软实力建设上来。
(1)你认为K市市委市政府在发展教育问题上为什么要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2)有的同学认为,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职能,K市市委没必要参与本市发展教育的决策。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每年全国两会之后,都有一些热点话题引人瞩目,而今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推行网络问政、网络参政,让全体人民共同参政议政”等话题引起了某中学高三(2)班学生的兴趣,为此他们成立课题组,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组同学了解到以下情况:今年4月12日,某省委办公厅邀请人民网、南方网等网站负责人参加了专门召开的“网友意见建议交办会”。有关部门将一个多月来网友“灌水”、“拍砖”(网络用语:发帖称为“灌水”,回帖评论称为“拍砖”)的10多万条帖子,经过整理、分析、筛选后归纳为五大类17个问题,现场转交相关职能部门,并要求职能部门三个月内将交办意见和进度反馈给某省委办公厅。过去“网络问政”多为网友网上“说”,党委、政府网下“听”,这次“交办会”的召开,标志着某省网络问政从“网上听政”向“施政实招”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依据材料,说明该省推行“网络施政”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扩大了就业,方便了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10分)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去北京“蚁族”聚居地唐家岭实地调研,在两会上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蚁族”问题的有价值的议案、提案。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全面启动。这一改造工程旨在建设公租房提供给外地人口和大学毕业生。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谈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为什么都致力于“蚁族”问题的解决?
材料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1)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2)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