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比较优势原理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在狩猎社会,一个人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造弓箭,就专门造弓箭换猎物;另一个人一开始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就专门打猎,然后用猎物交换弓箭。如此以来,两个人的“蛋糕”都可以比原来做得更大,整个社会的“蛋糕”也为之更大。在斯密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
(1)根据斯密的学说,怎样才能把“蛋糕”做大?
(2)你是怎样理解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2005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徐本禹当选十大人物之一。徐本禹放弃读研机会自愿到贵州省贫困山区支教,用他的实际行动和知识为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精神文明建设之歌。
材料二2012年2月17日至18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太原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组织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重要抓手,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毫不动摇地把文化改革发展继续推向前进。李长春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肩负起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责任,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以文化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如何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之中?
(2)结合材料二,请你就我国应如何推动文化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几点建议。

材料一 塑化剂、镉大米、毒胶囊等安全事件牵动国人的神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带来了300多件有毒食品 ,如:浙江团代表现场做了一个实验,10颗“健康黑皮花生”,用水一冲,整杯水瞬间变成黑色。食品安全问题源于一些人道德沦丧,没有诚信为荣,损人利己为耻的观念,认为荣辱观不能当饭吃,所以才会干出这些让人不齿的事。
材料二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报告第六部分强调: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阐述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总结了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历数了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危害。习庆平指出:半个多世纪前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政权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支配问题仍值得警醒!
(1)结合材料一,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当前市场经济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
(2)结合政党的有关知识,谈谈新形势下我国执政党如何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材料一 下列二幅图画。

图1: 城镇居民收入图2:“花木兰求职”
材料二 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国人大代表纷纷说:“‘两个同步’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具体指导,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材料三 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粤东某市,一位尝到种茶甜头的老民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80年代我看到油茶有发展前景,便宜凭着热情和经验,大种老品种油茶,因产量低,近乎亏本;90年代,我看了很多农业科技书,按照书上的介绍去做,也没多少收获;进入新世纪,我认真研究了茶山土质酸碱成份,引进了新的油茶品种,并根据土质、气候特点来施肥和管理,终于摸索出一条种茶致富之路。”,他的成功之路还在当地通过电视台作了宣传。
(1)材料一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使我国居民真正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3)请分析材料三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广东省某地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综合实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味”的意义。
(2)结合材料, 运用矛盾分析法阐述该区是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
(3)有人认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是摒弃传统习俗”。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海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珠三角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90%,而环渤海地区的这一比重已达到37.96%,位居国内首位。环渤海经济区的相对优势在于:初步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参与的海洋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了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第三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区域内船舶、油气、建筑、化工、生物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产业积聚效应,装备制造业优势尤为明显;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科技人员使该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中国将围绕这些内容,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优化海洋开发利用格局,保持海洋生态健康,与亚太人民一起探讨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合作推进发展,让美丽的海洋造福人类。
(1)根据材料一,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形成海洋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加快珠三角海洋经济的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提出合理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