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 |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 |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 C. |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 |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
|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 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
2010年是农历的“虎年”。图是“虎年”剪纸画。对该画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②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③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
④体现了文人画的风格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 展 |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 B.封建王朝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
| C.走官商结合之路 | D.徽商虚伪的反映 |
1919年7月,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对日本驻英大使说:“多年来,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目标是取得对中国资源的控制权,使日本成为未来中国实际上的主人。这种最系统化和不知耻的方式、策略在中国产生了一种广泛的敌对情绪。”以下事件均为日本侵华暴行,其中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是()
①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②强占中国山东
③制造“济南惨案”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