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06年我国水费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图),完成1-2题。
1. 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 |
西南区 |
B. |
西北区 |
C. |
南方区 |
D. |
北方区 |
2.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A. |
北方区和南方区 |
B. |
北方区和西南区 |
C. |
西北区和西南区 |
D. |
西北区和南方区 |
某河畔有一座农场,一进农场,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
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和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
用。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肥料,森林保持水土,河池润泽草木。据此回答
以下问题。上述农场发展的模式是
A.能量密集型农业 | B.生态农业 | C.立体农业 | D.传统自然农业 |
解决该农场居民生活燃料的最理想措施是
A.从场外购进煤炭或石油 |
B.砍伐森林或利用秸杆做燃料 |
C.建立火力发电厂 |
D.利用牲畜粪便、作物秸杆和植物枯枝落叶等制取沼气 |
对照上述农业发展模式可知,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南方丘陵地区出现的“以
粮为纲,全面砍光;开山种粮,越种越荒”的状况,其原因在于
A.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B.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红壤比较贫瘠 |
C.季风气候影响,水量不稳 |
D.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 |
读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
图(图B),回答问题。图A中,我国承接全球IT产生转移的路径①是指
A.珠江三角洲 | B.长江三角洲 |
C.环渤海地区 | D.闽南地区 |
图B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
A.制造和研发环节 |
B.品牌和核心技术环节 |
C.加工和组装环节 |
D.市场和运输环节 |
下列关于我国IT产业发展趋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产业竞争力 |
B.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IT产业转移 |
C.产业高度集聚,规模效应进—步扩大 |
D.增加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 |
该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陆地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问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②⑤ |
山东原本是我国的粮食、棉花和花生生产大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些地区逐渐形成以花卉、蔬菜、水果为主的出口基地,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普遍采用温
室大棚和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生产了大量的反季节蔬菜。据此完成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已由种植园农业向商品谷物农业转变 |
B.农业生产已摆脱了地域的限制 |
C.该地区已成为典型的混合农业区 |
D.人们可以改造某些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 |
我国蔬菜等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原因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 B.我国蔬菜种植的自然条件好 |
C.我国蔬菜的质量好 | D.我国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高 |
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
有利条件有
①热量充足
②光照强烈
③地形平坦,黑土肥沃
④水源充足
⑤耕种历史悠久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①③⑤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