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者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三(2)班的同学以“气候变化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 气候与经济
多变的气候对社会经济各层面的影响也日渐深远,气象因素正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巨大力量。极端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首先对农业生产力可能会造成影响,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商品化上可能下降5%到10%。专家认为,气候变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性矛盾加剧,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此外,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中国的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的挑战。近百年来,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
信息二 气候与政治
气候变化给全球各地的政治局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本来就脆弱的国家和地区。持续快速恶化的环境加大了政治和经济压力,导致某些国家国内关系高度紧张;北极地区也成为各国争夺领土和资源的新战场。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此刊发文章说: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政治动荡及国际争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把达尔富尔冲突同全球变暖联系在了一起,尽管专家对于把达尔富尔问题同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表示,东非地区的迅速沙漠化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加快。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就气候变化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到各国利益。请你结合信息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气候变暖其实与我们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应对气候变暖做些什么。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
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这说明
①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正在从冲突对立走向趋同一致
②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我国始终不渝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某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于2012年1月中旬召开。会前,部分人大代表针对
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形成议案提交大会。会议期间,市政府工作报告经
代表审议后,在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这表明人大代表有权依法
①人大提出议案
②向政府机关提出质询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
④表决各项决定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2012年1月1是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
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这一规定
| A.确立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 B.方便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
| C.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 D.缩小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 |
2012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邀请12位基层群众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
座谈会,他们中有教师、网络微博负责人、家政服务员和养猪专业户等。这表明国务院
贯彻了
| A.对人民原则 | B.依法治国原则 |
| C.民主集中制原则 | D.人民监督政府原则 |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负载的大量有害物质
能直接进入人体肺部,甚至渗入血液,诱发多种疾病。从2012年起,北京、天津等地环
保部门率先开展PM2.5监测,并把监测数据向市民公布。这一做法表明
| A.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 B.政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 |
| C.政务公开有利于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 D.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