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党参是我国珍稀药用植物,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方法有()
A. |
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实现药用成分的工厂化生产 |
B. |
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药用成分 |
C. |
大规模栽培组织培养苗,获取药用成分 |
D. |
D利用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制成人工种子 |
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的改变 |
B.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
C.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
D.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
下列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中G与C这一碱基对含量较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大 |
B.DNA分子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多样性是DNA分子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
C.DNA转录和翻译的产物不同,说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
D.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保证DNA复制准确进行的条件之一 |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行为是()
A.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 B.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
C.联会->复制->分裂->分离 | D.复制->联会->分离->分裂 |
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最显著特点是()
A.染色体进行复制 | B.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 |
C.有纺锤体形成 | D.着丝点分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