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规定 ( )
①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
②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③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④有利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把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沿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花盆一圈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于饿死。从哲学上看,毛毛虫饿死的原因是( )
A.不具备像人一样的高级思维活动 |
B.不具有创新精神,循规蹈矩 |
C.没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
D.没有处理好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段话主要说明( )
A.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就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
B.人们了解规律和掌握规律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一定要使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和自己的思想相符合 |
D.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只有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
东北某市花费420万元巨资从深山引进的4 200多株大树,因“水土不服”已有400多株死掉,其余的要靠麻绳捆绑、支架支撑才能勉强活命。进城的这些大树因多年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无论其外形、内部发育均为适应深山生活而形成。进城之后,空气、土壤等生存环境全部改变了,导致部分大树死亡。在深山能很好成活的大树因不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而导致死亡。这一事实说明( )
A.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 |
B.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 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一个物种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物种。这些濒于灭绝的物种大多数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种的自然灭绝和形成所蕴涵的哲理是( )
A.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
B.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
C.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
“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 )
A.要求人们不要去做重复性工作 |
B.要求人们坚持联系的观点 |
C.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 |
D.鼓励人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