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者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三(2)班的同学以“气候变化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 气候与经济
多变的气候对社会经济各层面的影响也日渐深远,气象因素正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巨大力量。极端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首先对农业生产力可能会造成影响,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商品化上可能下降5%到10%。专家认为,气候变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性矛盾加剧,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此外,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中国的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的挑战。近百年来,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
信息二 气候与政治
气候变化给全球各地的政治局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本来就脆弱的国家和地区。持续快速恶化的环境加大了政治和经济压力,导致某些国家国内关系高度紧张;北极地区也成为各国争夺领土和资源的新战场。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此刊发文章说: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政治动荡及国际争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把达尔富尔冲突同全球变暖联系在了一起,尽管专家对于把达尔富尔问题同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表示,东非地区的迅速沙漠化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加快。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就气候变化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到各国利益。请你结合信息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气候变暖其实与我们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应对气候变暖做些什么。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各种自然灾害,如热浪、沙暴、飓风、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将继续增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个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有人类活动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
材料二: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设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促进全球环境意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人们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要拯救人类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径就是拯救地球,减少破坏。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正如人哦里只有一个生命。”“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等公益广告、图片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为人们敲响了生存的警钟,促使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善待地球,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简要说明。
(2)请你为“世界环境日”设计几个公益广告词。

材料一:引起气候变化的大量碳排放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的。 全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碳排放实现工行业高速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对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碳排放是其现在和未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现在美国年人均碳排放量为19吨,而中国人均4.1吨,还有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约30亿人年人均碳排放量不到1吨。所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是一个基本前提。
材料二: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的一段精彩论述,鲜明地代表了中国的立场:“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眼前,不看历史;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不能只看生产,不看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的想法。”
材料三: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这是人类共同的心愿。然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加,人类共同的心愿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反而受到不断的冲击和挑战。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给人类提出了新课题。要改善民生,必须节能减排,否则,经济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认识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有关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3)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人类如何才能做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与保护环境的统一。

近几年,一些地方热衷于发展奶牛养殖业,当地许多农户不惜借债引进每头上万元的奶牛,奶牛养殖量急剧增加。由于鲜奶供应量增加,一些地方的鲜奶市场达到了饱和状态。牛奶收购价下降到每公斤1.5 元左右,与一瓶矿泉水价格相当。养殖奶牛的奶农们只好把牛奶喂家畜或者干脆倒掉。
阅读材料,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牛奶价格波动幅度很大,但不可能无限地上涨也不会无限地下跌,其原因何在?
(2)材料中牛奶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奶农生产活动的?
(3)如果你是奶农,面对此情此景,你应该怎么做?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2)在“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过程中,有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请指出来。
(3)根据(2)的结论,商品所有者要想成功实现“惊险的跳跃”,应该采取怎样的正确做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某校高一(12)班学生就本校中学生消费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一:学生生日宴请:90%以上学生过生日都要互相宴请,购买礼物赠送。而且宴请规模、赠送礼物呈扩大的趋势。平时节日:98%以上同学都互相送贺卡,且贺卡档次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原因:同学们都这么做,不请不送丢脸面。
材料二:就学生个人消费情况。手中有电子词典100%,手机、MP3达30%以上,电脑达3%。而且电子装备呈现普遍化、个性化特点。生活消费:饮食占20%,服装占40%,文化书籍占5%,零食、玩占35%。近40%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很多只用过一时便不再用的东西。原因:“人有我必有”、“人无我也有”。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研究,学生王某准备撰写一篇研究报告。请你结合自己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运用所学知识,为他的报告确定一个最适合的题目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报告题目:
(2)在中学生中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消费情况?

(3)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否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方面提些有益的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