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晚上8:30,全球各地的人们为“地球一小时”而熄灯,用全球性的努力一起来应对气候变暖。8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848个城市和村镇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象征着希望,也代表着行动。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对最终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开展这一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因果联系 | B.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
C.价值观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 D.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下列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禁止生活必需品私人交易 |
C.政府把企业租给国内外资本家或私人经营 |
D.全部工矿企业收归国有,由政府安排生产 |
1918年夏天,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对苏维埃政权发动军事进攻。为此苏俄采取了军事非常手段,按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富农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
B.克服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C.集中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
D.实行消费品的配给制度 |
关于斯大林计划与赢利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科学地认识到计划的作用 |
B.科学地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必不可少的手段 |
C.片面强调计划的作用 |
D.国民经济的计划可以兼顾到各个方面的利益 |
针对社会上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斯大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由此可见,斯大林()
A.主张经济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
B.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内容的表述总体上是正确的 |
C.科学地表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 |
D.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可以被认识利用 |
斯大林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改变了原来的经济观点。属于争论后的斯大林的观点有()
①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
②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③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仅包括个人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资料
A.①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