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载文称,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既定事实,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2009年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
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决定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09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中,投资、消费、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7%、4%、3.6%。
材料一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世纪”的到来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发展方式粗放,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压力很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动力仍然不足,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1)上表(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巩固经济复苏的成果,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二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完善城乡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加大反腐力度促进廉政建设,加大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采取上述措施?
材料三 一个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都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汉语热”、“孔子热”也随之兴起,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但这种影响力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仍然极不相称,仅以图书为例,对欧美的进出口比例居然超过100比1。这种巨大的“文化逆差”警示我们,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所不在,而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3)请你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四 全球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同时也成就了某些大国的崛起。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力求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对于谋求早日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必须在若干关系长远的领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为中国未来发展寻找牢固的基础。
(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上述历史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说明()
A.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的本身 |
C.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荻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每次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
2009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央高度重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大力表彰模范人物,是因为()
①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④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有利于体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语句有()
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B.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
C.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秩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
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人们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统计数据,但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某员工认为幸福就是工资再高点儿,晚上少加班;某中学生认为幸福就是作业少一点,假日不补课;某学者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足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统一。这说明()
A.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具有主观性 |
B.价值判断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具有客观依据 |
C.价值判断因时而异,具有历史性 |
D.价值判断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