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
| 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
|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
1921年时,美国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对他说:“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此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应是
|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
| 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 |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
1932年,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美国人 | B.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
| C.美苏关系的缓和 | D.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 |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结果是
| A.促进了社会和谐 | B.强化了国家机器 |
| C.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 D.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 |